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名士> 名士_分卷阅读_108

名士_分卷阅读_108

  结果再一次被团子好不客气的拍了个脸,爪子前推,头后仰,一脸的嫌弃,好像在说,两脚兽你给大爷时刻而止一点!有些爱是强求不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白羽浅浅”亲每章都有的地雷,2个
  感谢“我已”亲每章都有的地雷,2个
  感谢“楚昭羲”亲每章都会有的地雷,2个
  感谢“小藝射日”亲每章都会有的地雷,3个
  感谢“dmeter”亲每章都会有的地雷,2个
  感谢“谰言”亲每天都会有的地雷,1个
  感谢“与时间同眠”最近每天都会有的地雷,1个
  感谢“睚眦丶”亲扔了一个浅水炸弹,实在是太破费了,抱拳。
  感谢“心机婊“亲又扔了1个地雷
  感谢“贺城安”亲又扔了1个地雷
  感谢“Ninyanna”亲扔了1个地雷
  ☆、第136章 古代一百三十六点都不友好:
  哪怕最后还是没能得到猫大爷吻,但卫玠也保持了一路的好心情,即便又一次看见了果奔的王家世叔,他也能笑的很平常的打招呼。
  说实话,在这个点,这条路上,再一次看到果奔的王澄,卫玠并不意外。昨天花会,名士聚集,王澄是个人来疯,肯定喝了不少,甚至还有可能嗑了不少。第二天早上要是没在上东门这边看到王澄起来放浪形骸,卫玠才会觉得奇怪。
  王澄还是那么的镇定自若,因为他目前的状态在他看来就是正常状态,没什么好羞于见人的。要不是见卫玠上学快迟到了,他说不定还会多和卫玠谈一会儿事情哩。
  当然,有些事情还是要叮嘱一下的:“别让你舅舅知道。”
  王澄的官职也是武职,是王济的手下,被王济打了都没地方伸冤。他至今还以为他每次果奔被卫玠看见之后的倒霉,是来自于护犊子的王济的报复。
  腹黑的卫玠笑而不语。
  “回见。”
  “回见。”
  一前一后,两人背道而驰。
  作别坦蛋蛋的王澄之后,卫玠就在前面的路口遇到了作为同窗好友楚王世子。卫玠总是这般,上学的路上从不会寂寞。
  楚王世子年十五,九岁封王,当时在晋惠帝的旨意下,跟着几个皇子一同在宫中学习。三年前,十二岁的楚王世子做出了一个算是震惊朝野的决定,他入了洛阳太学求学。
  一如卫玠当年真的入读太学时那般,在洛京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地震一般的影响。
  这事儿发生在卫玠身上,还解释为是政治斗争下为家族所作的牺牲;发生在楚王世子身上,就让人有些二丈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匪夷所思了。
  先不说楚王世子如今是正儿八经的王爷,他要是想,完全可以不读书;哪怕他要读,也该是与先前那般,和皇子一起读书;退一万步讲,楚王世子不喜欢和皇帝读书,想体察民情,那也可以去大世家子弟扎堆的国子学啊。反正,无论如何,楚王世子都和洛阳太学不挨边,画风差距太大了。
  洛阳太学不好吗?好,但是还没有好到能够迎来王爷就读。
  但楚王世子偏偏就一意孤行的选择了洛阳太学,帮了卫玠良多,让卫玠一直心存感激。
  卫玠六年前入洛阳太学,一派雄心,踌躇满志,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帮助洛阳太学迎来了质的飞跃。
  但是,当时卫玠也不是完全没有不受挫的,计划再好,现实也还是那么的骨感。卫玠当时没能如愿,吸引来更保守固执的大世家。无论卫玠做出了多少改变,无论洛阳太学受到多少主流名士的青睐看重,洛阳太学在世家心中,也还是比不过国子学的对位的。当时愿意去洛阳太学的世家子弟,不是卫玠的朋友,就是想和卫玠成为朋友的小世家,绕来绕去,还是仅限于卫玠的那个圈子。
  有些大世家子弟虽然与卫玠交好,也只能一边和卫玠道歉,一边依从家令。
  打不开局面,是卫玠当时最苦恼的问题。
  而就在卫玠最难的时候,楚王世子的高调入读,让一切难题变得不再是难题。那一次的轰动,成为了洛阳太学在众人心目中的印象真正扭转、腾飞的契机。
  不少人都觉得,既然能接二连三的引得卫玠、楚王这样身份的人去就读,那么洛阳太学肯定也有它的过人之处。
  有了再一再二,才会有再三再四。
  渐渐的,洛阳太学这才终于开始恢复了东汉时期嘘枯吹生、万人求学的盛景影子。
  楚王世子在见到卫玠后,便直接上了卫玠的羊车与他同坐,以往他们都是如此的,两人关系已经很好了。
  楚王世子也穿着一身楝花色的逢掖衣,这是洛阳太学的校服。
  卫玠和楚王世子唯一的区别,便是系在腰带上的戟结配饰的颜色不同,一共八种颜色,代表了在洛阳太学就读的不同年份,上限便是八年。
  不过倒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上满八年的,毕竟入学时大家的基础各不相同,学习速度也不相同,毕业的时间自然要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好比卫玠,要不是休学太多,他早就该毕业了,不过如今也已经是他的最后一年了。
  在学年制度上,洛阳太学真的是十分灵活又人性化的。事实上,洛阳太学处处都体现着这种人性化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好比学生可以选择不住校,也可以选择住校,甚至可以拖家带口的住校;在就读的问题上,甚至允许二次入学。
  这些都是洛阳太学本身就有的规定,不是卫玠后来参与修改的,有很多规定甚至是现代的学校都不一定能够满足的。让卫玠时常觉得古人的智慧略可怕。
  “你怎么知道我今天肯定要去上学?”卫玠招呼楚王世子坐下,十五岁的楚王世子已经长的比卫玠都高了,这让卫玠只想和他坐在一起,完全不想去面对残酷的身高差。
  ——六年前明明他比他矮一个头还多,六年后……苍天不公啊!
  “我不知道。”楚王世子照实摇了摇头。
  卫玠无奈长叹:“不是说好了,不用特意绕路等我的吗?这样你需要起的更早,太辛苦了。”
  魏晋时期洛阳的城市规划,已经做的是很有前瞻性了,不同区域的职能划分有了初步的雏形,好比铜驼大街是著名的商业区,建春门(汉朝叫上东门,世家也更习惯叫这里为上东门)住着聚族而居的百年世家,王爷们在京城的府邸也扎堆在一起,离世家区蛮近的,却也有一定距离,绝对不算顺路,但楚王世子却总会风雨无阻的来等卫玠一起上学。
  楚王世子实话实话:“我不需要等的。长渊(贾谧的字)每天早上都会派人去你府门口等着,若见你家有用马车的情况,就回过来通知我,我便在路口等你一会儿。”
  好吧,卫玠无奈。有钱有势就是好办事啊,哪怕是在消息并不灵通的古代,特权阶级也不会感觉到这种生活上的不便利,他总是习惯用现代的眼光看古代,多少年都扭转不过来。对于这样利用人力,卫玠不打算对此发表什么意见,只是换了个话题道:“还没恭喜你,领口绣上了折桂纹。”
  绣“折桂”是卫玠入洛阳太学后,在改动校服时顺便加上的新规矩。
  一如不同颜色的戟结,代表了对不同年级前途似锦的祝福;绣“折桂”也有着它与众不同的地位。
  首先,“折桂”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期望,来自晋武帝时期的晋武帝和名臣的朝堂策论,取意如广寒宫一枝挂般出众;其次,不是所有学生的领口最显眼的地方都能绣上碧绿油润的桂叶的,它只给得了“童子郎”名号的学生。
  这样的用意很明显,希望能通过这种鹤立鸡群的荣誉感,来鞭策、敦促太学的学生更加努力上进、
  换言之,绣“折桂”不是唯一的荣耀。在谢鲲、陆机等人的群策群力下,想了不少鼓动人的新花样。
  效果十分之好。
  当然,其中最高的荣誉还是代表了“童子郎”的“折桂”。
  “童子郎”是汉魏时期,授予在太学读书的、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的称号,简单来说差不多就是类似于“优秀大学生”类的评选;参选条件很简单粗暴,要么学问好,要么家世好;优胜者不仅能获得朝廷钦赐的头衔,还能得到一笔不菲的奖学金。
  卫玠在一入学那年,就获得了童子郎的封号。这倒不是因为家世,又或者是祖父、父亲的功绩蒙荫,也不是因为小伙伴晋惠帝的作弊。而是卫玠自己当年在有晋惠帝参与的第一次问难辩论中,舌战群儒,击败所有恃才傲物的国子学世家子弟,实打实获得的奖励。
  直奔着年轻一代“清谈第一人”的头衔就去了,轻松拿下。
  如今嘛,卫玠正在为想办法去掉“年轻一代”这个前缀,成为真正符合卫玠历史形象的清谈领袖而努力。
  楚王世子在入学的第一年,其实就可以因为他的身份,而获得“童子郎”的名头,但是他拒绝了。非要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学问死磕了三年,这才终于在去年年末的时候,获得了名至实归的荣誉。可惜,当时卫玠已经因病休学在家,只去了一封信,如今才算是第一次面对面对楚王世子表达祝贺。
  面对卫玠的祝贺,楚王世子还是那么的一本正经,但已经没了小时候的局促。在心里遗憾的想,无论他穿的和卫玠多么相似,也模仿不到卫玠一分的□□气质。
  “昨天的花会好玩吗?”楚王世子昨天参加了宫宴,没能去成王家的赏花宴。
  “团子和我回家了!”卫玠立刻激动了起来,和楚王世子说起了那只犹如他心头朱砂痣、明月光一般的大花猫,他单相思团子已经有两年之久了,卫玠身边的人都知道卫玠很喜欢它。
  “恭喜。”楚王世子觉得,这才是真正该恭喜的事情,比他的折桂重要多了。
  没什么理由,只卫玠笑的这么好看就足够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虽然“蟾宫折桂”的寓意,一般都是高中状元,但是“折桂”折桂词本身,是起源于还没有科举制的晋武帝时期的,后来被记载到了唐朝人所著的《晋书》中——“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人就用“折桂”来形容科举状元了。
  ☆、第137章 古代一百三十七点都不友好:
  百年太学,气势恢宏。
  虽然洛阳太学从东汉末年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但学校的历史底蕴还摆在那里,又有六年前晋朝第一巨富石崇的强势注资,经过六年不断的修葺完善,如今的洛阳太学最起码在派头上是不输给国子学的。事实上,洛阳太学的规模一直都要比国子学大些,哪怕是在落寞了的晋朝,也因为要招收的六品以下官员子弟众多,而扩建了不少校舍。
  洛阳太学位于辟雍之北,占据着天然的地理优势。
  辟雍是什么?
  辟雍就是皇帝专门为皇子(以及与皇帝同姓的堂亲)设立的教育学宫。始自西汉,因学宫四周有水,就像是璧环一样而得名。辟雍学宫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大体上分为五个主建筑,南边叫“成均”、北边叫“上庠”,东边叫“东序”,西边叫“瞽宗”,最中心的才叫“辟雍”。想也知道,辟雍才是重中之重,是真正以供龙子学习的地方,所以,虽然有五个名字,但还是以辟雍作为了统称。
  其实几乎所有皇室子弟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辟雍里度过的。只不过皇孙、皇弟、王爷之子以及更远的堂亲子弟,都只能在成均、上庠等四学里听课,唯有皇子能独享辟雍。
  当然,也不是没有特例,好比晋惠帝当年亲自下旨,让楚王世子与皇子一同学习,楚王世子便是唯一以王爷的身份就读于辟雍的非皇子人士。所以可想而知,为什么当楚王世子仅在辟雍学了两年,就转学洛阳太时,大家会觉得那般不可思议。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室,其实一直都很重视教育。最著名的“爱新觉罗.教导主任.玄烨”康熙爷就不用说了,那是个给儿子一年只肯放五天假的虎爸,太可怕了。
  汉魏也不遑多让。
  不仅是皇子,所有带着皇姓的贵族子弟都要来这么一遭。从十岁开始,就要“出就外傅”,过上寄宿制的贵族学习生活。十岁到十五岁是“小学”,十五岁到弱冠是“大学”,学科种类繁多,基础的文化课就不说了,杂七杂八的东西也很多,从礼仪、音乐、舞蹈再到“骑马、射箭、驾车”,甚至包括……性教育,虽然不管学的怎么样都能毕业,但也还是很辛苦的。
  更不用说,辟雍还有个皇帝一年来一次的讲学的传统,说是讲学,其实就和校长冷不丁出现在教室后面那扇窗的性质差不多,更多的是一种突击检查,变态到可怕。
  晋武帝时期大概是最轻松的,那会儿晋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关注焦点在于南征北战,皇子王爷们早早的上了战场领兵打仗,不算特别重视教育。也因此……促成了八王之乱这等特殊时期“空有兵权,没有脑子”的王爷们。
  晋惠帝更是特殊中的特殊,晋武帝当时还在位,大概心里也清楚自己儿子脑子有问题,所以干脆就没让晋惠帝去辟雍上学,毕竟太子有自己的教育班底,三太三少,足够了。
  后来晋惠帝登基,他对着这个就更加一无所知了,他连宫学五学识是哪五学都不知道。幸好他懂得放权,将教育的事情交给了嵇绍、卫恒、王济等人。王济之前一直很想当洛阳太学的校长,可惜谢安这个校长做的有声有色,晋惠帝觉得他不能抢了别人的工作给自己姑父,为了表达歉意,他就安排王济这个驸马当了辟雍的校长。
  卫恒和嵇绍是副校长。但嵇绍更多的还是要陪着晋惠帝,没有多少时间关注辟雍的事情。
  卫恒是个书法家,虽然也当过太子的老师,但他其实更多的是个理论家,对于皇室子弟的教育并不懂,后来和大舅哥王济一合计,干脆就照搬了自家教育孩子的规章制度——六岁开蒙拜师,十二岁送“大学”,除了生病,寒暑不缀。
  如今还留在京师的皇子、世子都被鞭策的哭爹喊娘。
  有些卫恒和王济觉得卫璪、卫玠看一遍就会的东西,这些皇子学十天都记不住,王济就会用“你们都是辣鸡”的眼神看他们。简直是精神折磨。
  楚王世子和卫玠说老实话:“我从辟雍离开,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王将军太可怕。”
  楚王世子再怎么成熟,也还是个孩子,他知道他要努力学习,振兴封地,但他也受不住那般高压的学习。但是偏偏校长是王济,王济是驸马,是所有皇亲的长辈,从尊重长辈的角度都不能惹,最主要的是,也惹不起……王济可比他们会玩。
  至今,楚王世子在去太学的时候,路过辟雍都有点腿软。
  “辛苦你了。”卫玠不算特别真心的安慰了一下楚王世子,因为在他看来,他二舅一点都不可怕啊,爱笑、会玩,还随身装着糖果,除了总爱说他是他的妹子以外,近乎完人!
  对此,楚王世子其实也是值得的,所以,他有点同情司马顼。
  是的,同情司马顼。这位皇子殿下也快入辟雍学习了,而他长在卫玠身边,深受卫玠影响,对王济一种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将来入了辟雍面对强烈的落差,想想就很惨。一想到自己经历过悲惨事别人也要经历一遍,甚至更惨,楚王世子就忍不住的开心。——人类劣根性啊劣根性。
  过了辟雍,就是洛阳太学了,最先引入眼帘的便是洛阳太学门前的标志性石碑建筑。
  那碑高一丈许,广四尺,一共有四十六枚,始建于汉灵帝时期,由当时的名儒蔡邕、马日磾等书写刊刻,记录了包括《尚书》、《周易》、《春秋》等在内的春秋名著。石经的名字换了好几个,但内容还是这些内容,最早叫熹平石经,如今叫正始石经。嵇绍等人最近在忙着要时换时新,弄出个永熙石经,结合古迹,增添当代新的书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