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盛唐宠后> 盛唐宠后_分卷阅读_72

盛唐宠后_分卷阅读_72

  至于自己起初有些忧心的,萧燕绥最初的兴奋劲和新鲜感过去,小姑娘肯定会想家的事情,不存在的……
  毕竟,徐国公府就在长安城的大街上,再有皇亲国戚、朝中官员人多眼杂的,便是家里再怎么纵着萧燕绥,她肯定也不好把自家的房子拆了,相比之下,到了天高皇帝远的萧家老宅,她可不就能展开了手脚,鼓足了劲的折腾么?
  “……”想到这里,萧嵩也是不由得有些哑然。
  就和他曾经节度河西那会儿一样,麾下的将士中,有人踌躇满志,想着上阵杀敌,而后建功立业、衣锦还乡,自然也有人满心乡愁,只想平平安安的从战场上离开,早日回家……
  至于萧燕绥,之前,所有人都以为小姑娘的心思会比较细腻,必然是后者,然而现在,萧嵩却突然意识到,萧燕绥其实是前者,自家孙女的脑子里,其实根本没有那些多愁善感,她的骨子里其实和自己一样,带着一种近乎冷漠的洒脱……
  ·
  吃完饭后,重点是正好还和祖父萧嵩详细的汇报了一下自己接下来的诸多打算,等于把这些计划过了明路了,心满意足的萧燕绥溜溜达达的回了房间,趁着夜色笼上来后,雨后的天气还算凉快,便又牵着三只狗子在萧家老宅里四处溜达了一会儿,一边散步消食,一边继续自己琢磨关于水泥的事情。
  绕了一圈,又回到自己的院子里,萧燕绥解开了三只狗子身上的牵引绳,将其交给在旁边时候的婢女之后,便直接进了书房。
  她将桌案上摊开摆放的一大摞书籍全部用书签别好合上,然后又拿出几张纸,抽出自制的蘸水钢笔,开始逐一捋顺关于水泥制作的问题。
  首先,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而用于制取石灰石的石灰岩,由于在各个地区分布广、容易开采,便是在古代,其实本身也是利用率比较高的材料了。
  然后,水泥的次要成分是少量的黏土,大约占据十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以及更少量的铁矿粉,大约也就百分之一二的含量。
  至于确切的做法,差不多就是将石灰质原料、黏土质原料以及少量金属矿粉按比例混合,然后磨碎成较细的物料——古代虽然没有工业化机械,不过,这种最初的原料制备工作,直接用村里田间常见的磨盘就可以。
  而后,将混合的物料放入窑中烧制,经过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之后,石灰石最终形成硅酸三钙,并以极其微小的结晶状态析出,这种析出的产物,就是水泥的熟料了。
  这种水泥熟料,基本就可以算是成品水泥了,当然,因为黏土、金属矿物料的含量和种类不同,水泥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不过,对于萧燕绥而言,她就是想要在老家盖房子,期间的些微差距,其实是可以先忽略不计的……
  最终,将水泥熟料加水成浆后,过一段时间,水泥凝结成坚硬的块状,基本上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至于这些水泥,除了一开始她就想到了的,用来盖房子之外,其实,也可以适当的用来扑在地面上的火炕的封边等位置,当然了,唯一的问题在于,建造好了之后,以后想要再拆掉,定然也要多费力气……
  第91章
  夜色渐深, 月色满天。
  山海镇的萧家村上,因为有萧家老宅坐落于此, 显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热闹繁华, 这样一个便是当地郡守也颇为尊敬的村子里,虽说不是城市,不过, 有些生活习惯,依然还是和城里一样,每夜都有专门的打更人走过,悠长的声音里,还带着明显的江南吴侬软语的调子, 和长安城的口音,截然不同。
  书房中的萧燕绥此时正在挥毫泼墨, 洋洋洒洒几千字, 里面还夹杂着大量的化学方程式、水泥锻造流程示意图,不懂行的旁人谁来看一眼,估计脑袋都要大了。
  房中烛火的光亮有限,萧燕绥早就把自己原先手工炮制的镜子翻出来, 对着蜡烛放着,凭借光的反射, 能亮一点是一点。
  平日里, 就因为光照不足的原因,萧燕绥这么一个上辈子的夜猫子,这辈子都养成了早睡的好习惯, 除非有什么事情,否则,罕少会熬夜。
  奈何今日,不管萧嵩是什么心情,反正萧燕绥是被自己吃饭时和祖父念叨着的一系列打算给彻底的振奋到了,恨不得今天一晚上就拿出完整的工作计划、施工流程,明天一早就开始干活,就从水泥生料的制备开始!
  ·
  从原理到实际上的产业化应用,虽然不能说是依然隔着天堑,但是,却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对于萧燕绥来说,即使在后世,水泥的制造和使用,都是早就民用化的技术了,可是,放在唐朝目前这个连最基本的工业体系都不存在的时代之后,却等同于是零基础的从头开始。
  即使再怎么心情激动踌躇满志,萧燕绥也不会忽悠这些需要攻克的问题,并且,为了确保过程中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发生遗漏,翌日一早,她还把自己屋子里上好的纸笺直接全都裁剪成了约莫后世十六开的纸片,然后又让木匠帮忙弄了个活页夹,专门每天标记上日期作为实验记录册。
  不过一天的时间,萧燕绥几乎就大致理定了接下来的工作流程,然后便是吩咐好手下的婢女仆从,从购进开采出来的石灰石、黏土、以及适量金属矿化物等,一直到寻摸着附近是否有合适的可以用来煅烧水泥的窑。
  至于她自己,则是根据现有的条件,重新规划实验过程——毕竟,萧燕绥了解的原理里,煅烧水泥全过程的温度、时间都是可以计数做量化的,但是,这种现代化学中最基础的实验条件,在这个年代是必然不具备的,砖窑也好瓷器也罢,大多是凭借工匠手艺人的经验,到了萧燕绥这里,她自然也会请合适的匠人做这些,不过,在明知道后世已经验证通过的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她还是更倾向于,减少不必要的反复尝试,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时间得到水泥熟料成品,然后尽量固定制作流程,以后按照工作流程直接开工便是了。
  待到傍晚时分,忙活了整整一天的萧燕绥,终于暂时停下手中的事情,站起身来舒展的伸了个懒腰,打算先去吃饭,饭后再去遛狗,结果,才一出书房的门,便看到阿秀正快步走过来,明显是来找自己的。
  阿秀简单说了刚刚萧嵩的婢女过来传话的事情。
  “阿翁叫我过去吃完饭?”萧燕绥轻轻的“啊”了一声,想想,干脆道:“成,我现在就过去,让人把我的狗也带过去吧!”正好等会儿吃完饭就可以直接在院子里遛一会儿弯再回来。
  阿秀点点头立即应了下来。
  等到萧燕绥溜溜达达的去了萧嵩那处之后,刚在旁边找了个位置坐下,便听到祖父笑呵呵的问道:“六娘,给你阿耶、阿娘他们的信写好了吗?阿翁打算明日一早便让人将书信送往长安城去。”
  萧燕绥:“……”
  她默默的抬起头来,一脸无辜的瞅着萧嵩。
  萧嵩本来正准备着听自家孙女随口说一句,写完了,等下让婢女送过来便是了,结果,看到萧燕绥现在这幅模样,他也突然间如同福至心灵一般,顿时了然,试探着问道:“还没写完?”
  萧燕绥:“……”不,是她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水泥上,早就把这件小事忘到一边去了。
  虽然完全把这件事给忘记了多少有点囧,不过,在自家祖父面前,萧燕绥还是决定亡羊补牢一把,眨了下眼睛,一脸淡定的回答道:“我等下就回去继续写,明早再送过来吧!”
  毕竟,老人家晚上一般都休息得比较早,没必要写完一封家书还专门送过来打扰萧嵩了。
  萧嵩倒是没多说什么,只是忍不住笑着捋了捋自己的胡子,见到此情此景,他哪里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今天这种见闻,倒是让他再一次确定,对于自家孙女这么随性的人来说,担心小姑娘会想家委屈这件事,确实是他多想了,这些事情,根本无需烦忧……
  吃过晚饭后,萧燕绥牵着狗绳一溜烟的就从屋子里跑了,只不过,看着三只兴奋的狗子,她依然还是沿着院子溜达了两圈,然后才终于回去,推开桌案上摆放着的今天一天整理出来的各种东西,开始给父母写信。
  提起笔来,习惯性的写上了最常见的问候语之后,然后将这些天的事情向父母简单介绍了一遍,即将完稿时,萧燕绥的笔锋却不由得一顿。
  ——书信这种交流的载体,由于其特殊的情感共鸣、珍藏纪念、或者是素昧平生的笔友等原因,一直到千年后的现代都还保留着,可是,对于萧燕绥来说,她还是更倾向于即时通讯,写信这种自带一派悠然雅致的事情,她是没多大兴趣的。
  简单点说,萧燕绥这个人,不太会抒情,好好的一封家书,她写着写着,差不多就成了便笺。
  看着自己刚刚写出来的,标准的古言问候语之后,捋一捋基本上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几天的日程安排,以及接下来的工作计划,萧燕绥顿时觉得有些头疼。
  她好像是要给父母写信,而不是给老板写工作日志和工作计划来着……
  萧燕绥掀起这张纸,刚打算直接团吧团吧扔了,手上的动作却突然又停住了一下,犹豫不觉了一会儿,萧燕绥最终还是放弃了重新写一份的打算,毕竟,她怕把工作计划删没了之后,就剩下一些简单的问候,书信的内容显得更加苍白。
  思来想去的犹豫了一会儿,萧燕绥终于打定了注意,还是就这么封口吧,想来,看到她在老家的生活每天都这么充实,萧华和裴氏肯定都会很放心的……
  一脸淡定的自我洗脑之后,萧燕绥慢条斯理的将这封信纸折了起来,然后塞进信封里,封口,看看窗外的天色,已然是月过中天。
  明明都把工作计划想好了,刚刚又在家书里重新捋了一遍,没想到竟然会用掉这么久的时间……
  刚刚写东西的时候,大脑一直高速运转,都没什么感觉,这会儿突然停下来了,萧燕绥也终于觉出几分困倦之意,懒洋洋的打了个呵欠,随手将信封交给婢女,自己便眯着眼睛回了卧室,打算洗漱后赶紧睡觉休息了。
  翌日清早,萧嵩派去长安城送信的人依然还是按时出发了,因为难得熬夜一次,萧燕绥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问过时间之后,便重新躺下又继续睡了一会儿。
  萧嵩得知自家孙女的书房里,昨天夜里的烛火一直亮到了子时方休,一时间也是哑然。
  他根本不知晓萧燕绥给萧华、裴氏的家书都写了什么令人无言以对的东西,只当是小孩子即使表面看起来再怎么平静,甚至因为忙别的事情还能把写信忘了,可是,只要想起父母,她的心中便依然还是满腔的话语想要倾诉……
  饶是萧嵩这等老狐狸,面对自家孙女的时候,都难得走了一次眼。就在祖孙二人都还沉浸在彼此对亲人极为思念的错觉中的时候,相比起长安城来,山海镇萧家村里显得格外悠闲随意的日子,也一天天的过去。
  大概七月中旬,正是酷暑难捱的日子,萧燕绥直接让木匠按照她给的图纸打磨了好几套手摇式风扇的各种木柄、扇叶、台座等配件。
  因为金属的匮乏,唐朝这会儿还比较流行木头的榫卯结构,这会儿的工匠,也大多都是些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所以,萧燕绥完全不用担心木匠那边打造出来的配件能不能合理组装起来的问题,相较之下,还是部分需要用到黄铜之类比较耐磨损的金属核心轴承、发条、齿轮等零碎却关键的小配件,更需要她的重视。
  索性,萧燕绥干脆就直接自己亲自带着护卫仆从找上铁匠铺了,随便拎了个凳子坐下,人家铁匠按照图纸做零件的时候,她就在旁边时不时的提个醒,尤其是把自己知道需要这么做、但是因为太过常识反而可能未曾在图纸上标记出来的要点一个一个的捋顺清楚。
  毕竟,萧燕绥当年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和全班同学一起,在上金工实习一类的基础实践课的时候,不分男女,全都“吭哧吭哧”的亲手打磨螺丝钉什么的来着……
  第92章
  手摇式风扇, 萧燕绥最终就鼓捣出来了两台,一台给了萧嵩, 另一台直接搬到了自己的书房里。
  虽然空调什么的是肯定做不出来了, 不过,即便是夏天,冰块之类的东西还是有的, 直接盘子放在风扇的前面,虽然效果很一般,不过,吹过来的好歹也是凉风。
  有了风扇,这个江南一带的夏天总算是稍稍好过了些。再加上, 没有工业发展,自然也就没有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 院中树木成荫, 倒也颇有几分田园雅趣。
  萧燕绥让阿秀去祖父萧嵩那边,给他院中的婢女仆从示意手摇式风扇怎么使用的问题,至于冰块,考虑到萧嵩毕竟也是个老年人了, 即使看起来身体一直硬朗,可是, 万一真因为这个生了病, 反而不值当的,索性就干脆没提。
  然而,阿秀到了萧嵩面前, 毕恭毕敬的示意过之后,萧嵩自己倒是颇为好奇,他直接挥手示意屋中的仆从让开,然后便自己走上前去,摸着那需要转动的手柄,稍稍用力转了两下。
  齿轮、轴承一类的东西,让萧嵩自己做,他肯定是做不出来,可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一些军械,其实也有差不多的结构,单就辨识一下,萧嵩还是能认出来的。
  阿秀站在旁边,有些局促,见萧嵩一脸若有所思的模样,还在不停的慢慢转动着风扇的手柄,手摇式风扇的风还算柔和,却也把他那一把白胡子全都吹得飞起来了。
  认真的琢磨了一会儿,想起之前自家孙女萧燕绥还要找墨家机关术相关的书籍,萧嵩突然开口道:“这种结构,是不是也能用在耕田的一些工具里,或者是水车上?”
  他的问题,在场的几个婢女仆从,却是无一能够回答。
  手摇式风扇是阿秀带人搬过来的,自然而然的,另外几个人全都下意识目光灼灼的看向了阿秀。
  阿秀:“……”
  踌躇半晌,被人盯得不自在极了的阿秀没办法,终于低声回答道:“六娘兴许有些主意。”
  “唔……”萧嵩无可无不可的随意点了点头,并没有直接表态。
  说起来,萧嵩乃是兰陵萧氏嫡系出身,本身其实也是个一辈子没下过地做过农活的人。
  只不过,自家是有庄子别院田地佃户的,从小到大,阅历增多,萧嵩自己都这把年纪了,多多少少肯定还是能够看见一点、了解一些的。
  即便是他自己并非农民百姓阶层,可是,在一个农耕文明的封建王朝,对于农事上的问题,其实一直都是朝廷的重中之重。
  萧嵩以前是万事不管的甩手掌柜,诸多政事都不参与,不过,如今高老致仕,回了家乡之后,又突然有了联想,反而开始忍不住的想要关注起来。
  “阿秀回去吧,这事我再琢磨琢磨。”萧嵩终于停下手里还在转动的风扇,随口说道。
  阿秀连忙行了一礼,然后从房中退了出去。
  回到萧燕绥的院子,阿秀敲了敲门,很快便听到萧燕绥淡淡的一声:“进!”
  阿秀这才推门进来,抬眼便看到,书房中其实面积一点也不小的桌案上,已经再一次被各种书籍、文稿、笔墨摆满了,并且,由于很多本书籍都是平铺开放着的,为了方便翻阅,基本全都是以萧燕绥为圆心,成放射状的东歪西扭的挨个叠放在一起。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萧燕绥自己之外,旁人根本就无从下手帮她收拾桌子,以免弄乱了那些书籍的页数位置,进而影响萧燕绥第二天想要看的时候无法第一时间找到内容。
  萧燕绥终于暂时停下了手里翻阅书籍的动作,颇感兴趣的抬起头来,兴致勃勃的问道:“风扇拿去给阿翁了?试用了吗,觉得怎么样,阿翁怎么说的?”
  “……”被萧燕绥一连串的问题弄得愣了愣神,片刻的迟疑之后,阿秀迅速回过神来,有些不确定的开口道:“他、他说,不知道做成风扇的这些物事,能否用在农耕器物上,比如,水车。”
  “……?”萧燕绥微微一怔,瞬间便睁大了眼睛。
  阿秀有些不明所以,眼神里都流露出几分茫然之色来,只能是小声询问道:“六娘?”
  萧燕绥随口道:“我之前光琢磨着,能不能从西域或者是海外弄些合适的种子的问题了,倒是把农具这方面给忘了。”
  ——毕竟,萧燕绥长这么大,两辈子的从小到大里,同样也是没直接参与过种地一类的事情,小学的自然科学或者是课外活动课上,直接用盘子盛水养个蒜苗什么的那种不算。
  当然了,这项工作上,最大的两个问题在于,萧燕绥本人根本弄不清,国内那么多的蔬菜,哪些是原来就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出来的、哪些是外来物种,以及,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什么朝代何种情况下,哪些新鲜的作物被引入了国内。
  当然了,像是西红柿,或者说是番茄这种常见蔬菜,名字里就带个“番”字,目测应该是古代的番邦引进的吧……
  “农具,”萧燕绥单手托着下巴认真琢磨了一会儿,打定主意之后,方才开口道:“回头等我把手上这些事情忙完,有空之后,就去家里的庄子上看看吧。”
  古代农具的改良,其实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充分的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问题在乎,劳动人民的经验,口耳相传的较多,识得文字的人反而是少数,这也就造成了在很多地方的发明创造上,基本都属于那种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但是,老人们流传下来的经验和年轻人的进一步实践,都证明了这些规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萧燕绥本身并非农学出身,也根本没办法系统的说出中国古代农耕水平的发展变化,但是,数学始终都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她比较了解的物理和化学的一些知识,相较而言,在实际操作上,也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甚至于,即使萧燕绥根本不知道耕地时的犁具体要怎么用,但是,只要在价格不变的基础上,将其换成不那么容易生锈的金属,对于农民而言,便已经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进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