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皇后娘娘早上好> 皇后娘娘早上好_分卷阅读_70

皇后娘娘早上好_分卷阅读_70

  “自给自足说来很好,但于国家而言,若是人们不再进行商业流通,也就等于是一潭死水一般,不会有任何好处。”李定宸道,“只有让这水活起来,生生不息,日子才会越来越好过。”
  “我听说前朝有财富论,看来陛下是同意天下财富无定数了?”越罗若有所思道。
  前朝有一位掌管户部的官员,曾经认为天下的财富是有定数的,所以朝廷手里的钱多了,百姓手中的钱必然就少了。所谓为了安稳民心,提倡藏富于民。不但降低赋税,又要求朝中官员不能经商,与民争利。
  因此上,那一朝民间的确十分富庶,但国库却总是拿不出钱来。又因为连年征战留下了不少弊病,后来出了几个没什么才能的昏庸君主,险些将整个王朝葬送。
  大秦吸取教训,提倡的是藏富于国,民间商业也并不兴盛。王霄当政之后,虽然说是要藏富于民,但也不赞成发展商业。
  因为财有定数是主流思想,所以另一种财无定数的说法,也就因为无人赞成而逐渐湮灭了。
  但李定宸显然是赞同这种说法的。他对这件事用了十二分的心,此刻历数从有记载以来的朝代直至如今的社会情况,数据详实,逻辑清晰,分析严明,最终得出结果,不论是人口还是社会总体财富,都是在不断增加的。只有中间战乱年代,会出现波动,但整体呈现上涨趋势。
  “商业运作十分复杂,朕也是一知半解,暂且不提。但天下财富会随着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这却是一定的。”李定宸道,“好比一个人能种十亩地,多一个人就多这十亩地的收成。但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办法。按照农事部编的《农事》小册子来种植,产量可增长二到三成。这多出来的粮食,也就是多出来的财富。”
  他说到这里,脸上的表情也有些振奋,“而且朕也是近来才发现,如果说原本的财富百姓们更愿意死死的攥在手心里不放,那么多出来的在他们预期之外的部分,他们就愿意拿出来流通了。”
  “所以陛下觉得,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使用各种办法增加粮食和其他必需品的产量,也就是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让百姓们愿意将这些财富拿出来流通,如此循环往复,百姓的日子更好过,朝廷手中的钱也更多?”越罗做出总结。
  “阿罗觉得如何?”
  越罗拍手赞叹道,“奇思妙想,却又有理有据,亏得陛下能想出来。”
  “其实先人早有这样的理论,只是不行于世罢了。朕也是近来总为军费发愁,又受到粮食增产的启发,这才生出了这样的念头。”李定宸笑道,“本来还没想得十分清楚,同阿罗一说,倒是清晰了许多。回头朕也写一本折子,请阿罗评定如何?”
  “好啊。”越罗道,“说起来是善政,但不知陛下要从什么地方起这个头?”
  李定宸的切入点,还是两个字:粮食。
  他是打算从各地的常平仓入手。原本大秦各地都建有常平仓,收上来的税粮就放在这里,若遇到灾荒年间,则可开仓放粮,以平抑物价。原本也是一项善政,但自从设立之后,几乎没有用到过。
  因为平时这些粮食就放在仓库之中不用,所以就有人打起了它们的主意。以次充好,在粮食之中掺杂砂石,乃至用陈腐发霉的粮食替换新粮,最大胆的甚至直接搬空了粮仓……这样的情况屡禁不止,时间长了,常平仓也就渐渐废弃,成了个摆设。
  所以李定宸选择从这里入手,肯定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排斥。
  不过这一回,常平仓却不再是存放税粮的地方,而是真正起到平抑物价的坐拥:他们会根据当地物价设立一个“标准价”,然后用这个价格购入百姓们手中的米粮。等到百姓们缺米时,则以同样的价钱出售米粮。
  等于是让百姓们将自家的存粮放到常平仓里来,手里则多了可以使用的银钱。
  手里有了钱,自然就会有人去花销,如此一进一出之间,市场自然就活络起来了。而朝廷看似买进卖出都是一个价,要承担其中的损耗和各种消耗,但实际上这些粮食也完全不必放在一个地方长霉,而可以将之运转起来。毕竟各地米价不同,周转起来,这份损耗也就可以填补了。
  但最重要的是,借由这样的做法,却可以极大的提升朝廷在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他们就不会将手里的东西一直屯着,而愿意在朝廷的保证下拿出来进行流通,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所有的善政到最后都免不了面对一个问题:如何使之运转下去?
  作者有话要说:  这篇文可以叫做“一场亲征引发的改革”。
  李定宸:开始的时候,我说我要去打仗,皇后说我没有人。后来有了人,又说我没有权。等我有了权,又说我没有钱粮……
  第114章 力不可及
  历史上许多变革与政策,并不是不好,只是没有一以贯之的人与精神,到最后善政中途废弛,有时候引起的后果,比苛政更加恶劣。
  不过,李定宸没有靠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是皇帝,手下还有成百上千的官吏可以使用,既不能、也不需要事必躬亲,很多事只要提个头就可以,剩下的交给下面的人去完善。
  所以这个提议得到了越罗的肯定之后,他便召集重臣们开小会,大方的将自己写的东西展示给他们看,“诸卿以为如何?”
  说起来,皇帝也算是安分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所以这一回召见重臣,表现出要搞事情的倾向,大臣们首先出现的情绪不是抗拒,而是“终于来了”。
  对这位陛下的不安分,他们也算是习惯了。
  所以发现他提出来的竟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善政,看起来也不离谱,反对的念头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何况这还是能够“增加”朝政收入的好事。
  ——朝廷用银钱购买百姓手中的粮食,户部自然就可以多铸一批钱了。等于是平白多出来的预算,谁不高兴?
  毕竟每个部门都有无数的事等着用钱,以往想从户部要出钱来,那是千难万难。国库的收入就是那么多,紧巴巴的,只能尽着要紧的地方是使,那不太要紧的,就只能一缓再缓了。
  因为不是要赚百姓的钱,又是于己有好处的事,所以即使最迂腐顽固的老臣,也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委婉的说这件事做起来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无算,须得谨慎对待。
  “朕也知晓,这才令诸公前来绸缪此事,请各抒己见,尽早拟出个条陈来才好。”李定宸笑眯眯的道。
  为他这一句话,接下来大半个月的时间,这些部阁重臣们自己手里的差事都分派下去了,每天下了朝就是被李定宸抓来开小会,直到散衙方休。但总有些事情是不能分派下去,只好自己处理的,于是从李定宸这里离开,他们还要回官衙继续处理事务。若不是奏折不能带回家,说不定连夜里都不得歇息。
  如此劳累了一段时间,围绕这件事发散思维,结果也是非常喜人的。
  众人总算商量出来了一个章程:不让地方官府来负责这件事,而是交给各地转运使司去做。
  转运使司本来就负责谷物、财货、盐铁的运输,同时还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这件事交给他们去办,既可以借重转运使司对各地情形的了解,调度这些粮食,又正好与当地官府形成互相监督的局面,以免背离重设常平仓的初衷。
  而后再由监察御史每年巡查,当可使之不至于因为下面官员的懈怠或是贪欲而成为有名无实。
  除此之外,众人还顺便完善了一下这个想法,表示既然百姓可以在常平仓卖粮,那么完全可以让官府收税的时候只收银钱,以此鼓励大家出售粮食。既可以避免因为丰收反而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又能给各地官府免除麻烦。
  再有就是一个李定宸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这么做肯定会冲击大粮商的生意。为了避免被粮商们反过来利用,或者被某些贪小利者占便宜,收粮时要发给百姓粮券,没有粮券不能在常平仓购买粮食。
  而大理寺卿,前任户部尚书,更是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拍案叫绝的主意。
  “虽然陛下说,卖了粮食,百姓们手中有钱,就肯花销。但据臣所知,绝大多数百姓还是更愿意将银子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不是拿出去花用。既然如此,这银子放在哪里不是放?何如咱们替他们收管?”他对众人道。
  “如何收管?”次相刘诚捋着胡须问。
  赵靖道,“既然收粮食的时候给发粮券,那就可以给他们两种选择。一是拿走钱和粮券,那么将来还可以用钱和粮券换回同等的粮食。二是只拿粮券,那么将来领粮食时,就可以多领一些粮食。若是不领粮食,那就能凭粮票多得一点银钱。至于多久给,给多少,还得细细磋商才可。”
  李定宸后来跟越罗说起此事,还满面笑容的称赞赵靖,“该当他是户部尚书,放到大理寺着实可惜了。”
  “陛下难道还能给他调回来?”越罗道。
  这户部如今还有人坐着呢,无凭无故,调回来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李定宸只是朝她一笑,“山人自有妙计,总之先叫他在大理寺待上两年,磨一磨性子,倒也不是坏事。”
  越罗一看就觉得他又在憋什么坏主意,便追问,“陛下打算怎么做?”
  “现在说了就没意思了,阿罗看着便是。”李定宸也不遮掩自己要使坏的意思,“这一回准保要让朝中诸公都大吃一惊。”
  “陛下快饶了他们吧,当心吓多了给他们吓出毛病来。”
  李定宸信心满满道,“这阿罗就不必担心了,年迈的几位老臣都已经回乡去了,如今朝中留下的都尚算年富力强,不用担心会吓坏了。军国重臣,岂能连这点担待都没有?”
  越罗为之绝倒,也只好在心里同情一下几位大人,同时在他们开小朝会的时候,多多的令御膳房准备了好克化的茶食点心,中午这一顿赐宴也必是丰盛的席面。
  她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但回到当下,赵靖的提议虽好,但李定宸最后还是决定一步一步来,先将常平仓的摊子铺开了,若是没有问题,那么就按照他的建议来做,如此朝廷手中可周转的银子,就更多了。
  而这些银子,又必然都是要花出去的。——百姓们不舍得花,朝中诸公却不会不舍得。
  如此一来,也算是间接的让百姓们手中的银子都流通了出去,又足可以养活许多人。而这些人,又会创造出更多的东西,丰富市场和百姓们的生活。
  李定宸把自己要推动发展商业的心思藏得很深,朝臣们都没有发现。
  定下了这个章程,就开始将事情公布出去了。之前只有开小会的人知道,虽然在李定宸的授意下,外间也传出了一点风声,但具体如何,却一直没有定论。如今公布了,也可以听听民间的声音。
  谨慎起见,内阁打算今年在四京先做试验,若是运转没有问题,就再推广到各地,若是出了问题,那就先将问题解决,以绝后患。
  天泰十三年十月,四京各县张贴出告示,常平仓对外平价收购粮食。
  这个时候,朝廷的税已经收完了,所以愿意到常平仓来卖粮食的人不多。卖的也都是地里多收上来的那部分,把口粮扣出来了。如此,卖出来的钱,就可以多添置别的东西。
  可见若是没有朝臣们加上去的用银钱交税的建议,这个常平仓很有可能会十分冷清。
  很多百姓倒不是不相信朝廷,只是更习惯将粮食放在自己手中,更安心。再说,如今交通不便,从村子里入城一趟也要费些功夫,虽然卖粮买粮价钱都是一样的,但对住在乡下的农人们而言,其实并不省事。
  这是个大问题。
  住在城里的百姓,其实大多数已经没有土地了。而真正种地的人,则一整年很少会进城一趟。若是常平仓并不能方便到他们,收不上来粮食,那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
  最后,解决的办法是下面的小吏们想出来的。
  他们从城中采买了油盐酱醋糖和布匹之类的生活用品,推着大车到乡下去收粮食,有不愿意卖粮食的,就用这些生活用品来换,总算将仓库填满大半。
  这不是长久之计,但眼前却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多费一些功夫了。
  而这个问题,也给李定宸提了一个醒。
  他的许多想法都是好的,本意是为了方便百姓。但他毕竟没有在民间生活过,许多方面设想并不周到,若是一味的想着改革,或许反而适得其反。
  步子该放慢一些。
  李定宸不知道这算不算挫败,但这的确让他再一次意识到,许多事并不会按照他的意志来发展。
  不管做什么事,妥协与退让永远都是主旋律。
  ——即使朝中如今已经没人反对他的政见。
  他对越罗感叹,“朕总算知道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些皇帝,总会变成昏君。”有时候糊涂比精明幸福,享乐比做事痛快,放弃比坚持容易,即使对于皇帝来说,也是这样。
  站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发现自己并没有变成超人,仍然是个普通人,会被规矩束缚,会有无数阻碍等在前面。
  但最令人无奈的,还是这世上有些事,人力不可及。就算想得再多,也只能徒呼奈何。
  他只能将自己许多想法深深地压进心底,不到可以实现的时候,不会说出来。
  以有涯之生,而行无尽之道,但只走好眼前的路罢了。
  第115章 军事演习
  李定宸不光自己想通了,他还给远在家乡的王霄写了一封信,详细阐述了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
  这封信他甚至连越罗都没给看,一度让越罗怀疑他是不是在信里写了某些会让人不愉快的内容,还劝他,“王先生年纪大了,陛下可别把人给气出个好歹来。”
  李定宸气结,“原来在阿罗眼中,朕便是这样的人?”
  “陛下本不是这样小气的人,只是遇上了王相,就不好说了。”从来李定宸对王霄是有一点心结的,即使变得再成熟稳重,一旦涉及到这位恩师,好像年纪都倒回去了。
  “便是有天大的气性,他都已经贬官回乡了,朕难道还过不去?”李定宸哼了一声,“到底是朕胜了,不至于连这一点气度都没有。”
  又解释道,“阿罗何不从另一个角度来想,还能收到京中的来信,就说明他虽然被贬,却也不是没有圣眷。那些拜高踩低的人见了,自然更客气,王先生乡居的日子也好过些。”
  这倒也是,于是越罗就让他将这封信发出去了。
  王霄很快回了信,表示他正在写一本书,希望将来能够留给后世人,对他们多少有些用处。至于李定宸的种种想法与做法,半个字都没有评价。
  李定宸对信沉默了一阵,摇头失笑,“王先生这还是心有忌讳。”但也没再说什么,将张德叫来,让他从秘书省那边挑一批用得上的书出来,让人翻印了,给王霄送去,权作参考。
  这一来一回之间,就到了年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