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娇娘敛财手册> 娇娘敛财手册_分卷阅读_70

娇娘敛财手册_分卷阅读_70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
  大功告成之后,太子殿下论功行赏,少不得给他丰厚的赏赐。
  正如夏怀宁预先打算的,二月底,靖王再次筹措粮草之后,辽东战事大获全胜。
  战死辽东的士兵家眷俱都得到了优厚的抚恤,那些伤病残疾的军士也获准回乡养病。
  其中便有夏怀宁的长兄夏怀远。
  当年夏怀远离京时才只十岁,还是个满脸稚气的孩童,如今已经年满十八,生得肩宽腿长,高大魁梧。
  夏太太看着阔别八年的长子,哭得肝肠寸断,几乎喘不过气来,半晌,拉着夏怀远左右打量了个仔细,关切地问道:“阿远,你写信说受伤,是伤哪里了?”
  夏怀远笑道:“之前左胸中过箭,伤口早就好了,里面留下些症候,没什么大毛病。这次正好有这个机会,上峰顾及我,借口回家养伤,让我在京里谋个差使,举荐信都写好了。”
  说着从怀里掏出张银票,展开来,递给夏太太。
  夏太太斗大的字认不得一箩筐,却识得“纹银二百两”的字样,端详好半天,咧开嘴惊喜地问:“这些都是给娘的?”
  夏怀远郑重点点头,“娘生我养我,而我这些年却一直未能承欢膝下,心中实在有愧。这些银两,娘留着买些滋补药品来吃,添置几身体面衣裳。”
  夏太太欢喜万分,小心地将银票对折,再对折,收在自己荷包里。
  夏怀远又看向夏怀宁,笑道:“弟弟也长这么高了,弟弟学问好,年纪轻轻就考中秀才,咱家祖坟也算冒青烟了……爹若是泉下有知,肯定也会高兴。弟弟有出息,哥以后就仰仗弟弟照拂。”
  夏太太趁两人说话,打发孙婆子将夏怀茹唤回来,少不得让她从孙家带两坛好酒,几斤上好的牛羊肉。
  一家人齐动手,整治出一桌颇为体面的酒席替夏怀远接风洗尘。
  席间,夏太太只哭诉自己这些年生活的不易,却只字不提让夏怀远看病的事儿,倒是夏怀茹看出夏怀远脸色灰黄,心疼自己的胞弟,开口道:“阿远在外头这么些年,好容易才回来,得找个郎中仔细调理调理身子。我听说回春堂的郎中脉息极好,赶明儿阿远去瞧瞧吧。”
  夏太太道:“回春堂的诊费比别处都高,前头三胖子的闺女出疹子,花了二两半银子,别处有几十文钱差不多了。”
  夏怀远道:“我这毛病在军中看过,就是刮风下雨严重些,平常耽误不了干活,却是没法再动刀动枪遭受严寒之苦了……瞧不瞧都行。”
  “那就不必瞧了,免得还要吃苦药。”夏太太往夏怀远碗里夹了筷子卤牛肉,“在家里多调养一样的。”
  夏怀宁只是冷笑。
  他的母亲他了解,到手的银子是很难再掏出来的,就算是嫡子长孙也比不过白花花的银子好。
  夏怀茹自然也知道夏太太的脾性,又道:“军中大夫大多擅长治疗棍棒刀伤,于内里的毛病不一定瞧得准,阿远还是去回春堂看看,药钱诊费姐替你出。”
  夏怀宁也道:“现今家里比从前宽余多了,姐夫家里时常送吃的用的过来,不差这点医药钱。哥的差使也不用急,我有几个得力的朋友,兴许能帮得上忙。回头我找他们斟酌一下,看给哥寻个清闲的职务。”
  话说的委婉,可除了夏怀远之外,几人都知道,是夏太太没脸没皮地去打秋风连偷带顺拿回家的。
  夏怀远欣慰地笑道:“那我听姐的,差事就交给阿宁,拜托阿宁帮我谋划。”
  夏怀宁瞧不起夏太太的无赖,看不上夏怀茹的无耻,但是对兄长夏怀远却是有几分佩服的。
  毕竟年仅十岁就能出去打拼,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自然,他也是存了私心。
  若能给夏怀远找到差使,夏怀远就不必隔三差五往吏部去打听,也无需经常去兵部探问。或许,这样就能避开杨家。
  而夏太太也不用死乞白赖地让杨家姑娘来冲喜。
  隔天,夏怀宁去东宫的时候就提起自己的兄长,太子的几位幕僚道:“这事不用夏公子费心,过上三五个月,少不得有大批职缺空出来,到时候随便你挑。”
  夏怀宁笑道:“话随如此,可我兄长却是忙碌惯了的,闲着家里着实无趣,而且又到了嫁娶的年纪,如果没有个正经营生,怕是不好提亲事。”
  幕僚们商讨一番,觉得周路死后留下个空缺,以夏怀远的资历自然当不上四品大员,但挪动挪动给个腾个七品的小官还是行得通的。
  夏怀宁很是高兴,神策卫驻扎在京外,隔上十天半个月才能回来一次。
  即便夏怀远不着急当差,也可以安心在家里养病,不必出门。
  如此,就很难有机会见到杨家人。
  阳春三月,桃花开罢杏花红,杨柳抽枝草芽绿,一派生机勃勃。
  京都的局势却是波谲云诡,几位大儒辗转呈到御前的陈情折子均都驳回,几处书院的学子陆续有人因为品行不端而入狱。
  杨修文愈加沉闷,使得杨家的气氛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沉闷而压抑。
  不管是杨桐还是杨芷,都察觉到这种不安。
  而杨萱原本一直心惶惶的,这会儿反倒沉静下来,天天或者抄经或者带着杨桂在院子里嬉闹。
  这天,鹿鸣书院又有一位学子因与邻居发生口角而入狱。
  杨桐垂着头对辛氏道:“其实不过一桩小事,张铎爱琴成痴,是看琴谱看得入了迷,不当心撞到邻居,把他手里酒坛碰掉了。张铎打算赔他两坛酒钱,那人却狮子大开口要二两银子,然后双方争执了几句,怎么就关进牢里了?”
  辛氏沉默片刻,答道:“这只是个由头,背后另有缘故。你以后进出也当心,说不定……”话音刚落,就见文竹撩开门帘,探进头来笑道:“太太,范家三太太过来了……”
  第73章
  辛氏愣了愣, 脸上很快绽出笑,“快快有请。”
  杨桐趁机告退,“母亲,我先回去读书了。”
  辛氏点点头再嘱咐他一句, “也别总是低头看书,抽空看看树看看花,免得累坏眼睛。”
  杨桐笑笑离开。
  辛氏对着镜子理理鬓发,又抻了抻裙子, 刚走出厅堂,就见范三太太满面笑容地走进院子。
  她今天穿着件浅绿色袄子,月白色宽襕罗裙,显得很是素雅。
  走到院子中间, 范三太太仰头看了看枝繁叶茂的桂花树,羡慕道:“这棵树应该有年岁了吧,到了秋天开花的时候,肯定满院子香味儿。”
  “这个我也说不上来,至少得有七八十年, ”辛氏笑着回答,“听我家老爷说,当年祖父在的时候,就有了这棵树。不过因为年岁久, 花倒是不繁盛, 一年多一年少, 去年花开得就稀稀落落的。”
  范三太太道:“都这样, 分大小年……家里有棵老树就是好,看着好像老人还在世似的,有个主心骨儿。”
  辛氏一时辨不清她话里意思,只能干笑着撩起门帘请她进屋,又吩咐文竹端来茶水点心。
  两人分宾主坐下。
  范三太太啜口茶,长长叹一声,“古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话真没说错。往年冬天冷,有不少老人熬不过去,今年倒是个暖冬,本以为我舅舅能顺顺利利地过了冬,偏生却不在了。”
  难怪她今天穿得素淡,头上也不曾佩金戴玉。
  辛氏关切地问:“是几时的事儿,老人多大寿数了?”
  范三太太答:“大前天刚过完七七,寿数不算大,六十又二,也算不得小,就是觉得突然。好端端的一个人就没了……我们家里男丁兴旺,姑娘却就我一个,舅舅最疼我,把我当亲闺女似的。”一边说着,已经落下泪来,忙掏帕子压了压眼窝,“我爹娘早就不在了,娘家就只剩下舅舅一个长辈,谁知……”
  辛氏忙劝慰道:“生老病死都是由天不由人,三嫂节哀顺变。老人生前能得三嫂孝敬,知道三嫂一片孝心,也算有所安慰,不留遗憾了。”
  “怎么没遗憾?”范三太太哽咽不止,“舅舅仍有心愿未曾了结……家里有个孙女叫含珠,真正是舅舅捧在手心养大的,已经十五岁了尚未说亲,三年孝守下来岂不成了老姑娘?就是想热孝里成亲,可百日里又往哪里去寻个合适的人家?”
  辛氏恍然意识到什么,面色一点一点沉下去,也没吭声。
  范三太太续道:“舅舅临去前拉着我的手,直勾勾地盯着我就是不肯闭眼,直到我答应让阿诚娶了含珠,才撒开手阖上眼眸……我当时也是昏了头,被情势所逼迫不得已,可死者为大,我不能欺瞒舅舅。”抬起头,极其诚恳地看着辛氏,“阿萱是我亲自求的儿媳妇,又生得如花似玉温婉贤淑,绝无可能让她做小,可含珠又是我外甥女,真正当成掌上明珠含在嘴里养大的,更不可能做小……而且含珠已经十五,再不可能寻到好门户,阿萱年岁还小,还能细细挑选……”
  说着,将杨萱的庚帖,定亲文书以及辛氏当初给的信物都取出来,“我实在是没办法,只能对不住阿萱,对不住弟妹了。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以后要是有人问起来,只管把错处推到阿诚身上,我们在外面也是,绝不会说阿萱半个不字。”
  辛氏看着庚帖文书呆怔片刻,扬声叫进文竹来,指着文书道:“烧了。”
  文竹大吃一惊,却没言语,掏出火折子打燃,凑近文书。
  火舌舔卷着纸张,瞬息化为灰烬。
  辛氏将那支羊脂玉簪子插回鬓间,又将杨萱的庚帖细细折好,端起了茶盅。
  这就是要送客的意思了。
  文竹木着脸,指了门口对范三太太道:“范太太请。”
  范三太太走出杨家,下意识地顿住步子回头看了看,粉白的围墙上露出几竿修竹,清新雅致,心里一阵轻松,却又莫名地觉得恼火。
  她本来是准备了一箩筐的话,既是赔礼道歉,又是诉说自己的为难,而且还做好了辛氏发难的准备,谁知道全都没用上。
  而且自己灰头土脸的,好像要退亲的是辛氏,自己才是被退亲那人。
  范三太太定定神,踱着步子慢慢往家里走,越走心里越虚。
  退亲之事,她只跟公爹范先生说了,还不曾告知儿子范诚。
  说的时候,范先生冷冷地看着她,“你可想清楚了真要退亲,两家的交情就到此为止,以后就是陌路甚至还可能成为仇人……还有阿诚,他要是犟起来,你可得受着。”
  范三太太考虑了两天,再度对范先生道:“我还是想退亲,毕竟年岁差得也大,要成亲还得好几年。退了杨家正好娶了含珠过门,热孝里成亲,说不定明年夏天就能抱上孙子了。”
  “你的儿子,你自己做主,说娶谁就娶谁,我不管。”范先生淡淡道,“阿诚娶进门的妻子,跟你这个婆婆相处的时候多,你若是看不顺眼,勉强进门也过不好。就按照你的心意娶吧。”
  范三太太脸上显出几分赧然,“我很喜欢杨二姑娘,若不喜欢当初也不会去求娶,只是看眼下这局势,杨大人势必要牵连进去。家里若只阿诚一人也倒罢了,可上头有阿谕跟阿诫,底下有阿训跟阿识,不能因为他一人,把兄弟五人都带累了。”
  范先生轻笑,“你在外头这些年真是长了本事,圣上还没裁断的事情你先给人定了罪。”
  范三太太脸色顿时涨得通红。
  她其实并没有太多关注时局,这些话还是夏怀宁告诉她的。
  夏怀宁专程拜访过她,将京都情势说得有根有据头头是道。
  杨修文是靖王一党,被抓进监牢是迟早的事儿,量刑却可轻可重,往重里说株连九族满门抄斩都有可能,即便是轻判,也要褫夺功名罢免官职。
  范诚学问非常好,前程定然不差,为什么要被杨家牵累?
  说不定范大人也会受到影响,以往因姻亲出事而受牵连的例子也不少。
  一桩一桩把前朝并今朝事例列举给范三太太听。
  范三太太当即惊出一身冷汗。
  她只知道最近朝廷气氛紧张,却没想到有可能累及自己家。
  当初去杨家求亲,一来是范先生跟范诚都说好,二来则是因为杨修文的官职。不但能够得见天颜,而且日常来往之人都是饱学之士,更有不少大儒翰林。
  只要稍加指点,范诚的学问就能更上层楼。
  且杨家人丁少,杨修文扶持杨桐之余,肯定也会帮衬范诚一把。
  不比范家,小一辈的男丁有五六人,范诚并不是个非常出色的,家里有什么好路子未必能轮到他头上。
  可现在,没沾到半点光,却惹来一身麻烦。
  范三太太怎可能不着急,所以翻来覆去地想了好几天,最终还是做出决定,宁可让别人指点几句,也得让范诚抽出身来,保住前程。
  纵然范三太太走得再慢,架不住范杨、两家离得近,不过盏茶工夫,便走到家门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