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耽美>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 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分卷阅读_278

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分卷阅读_278

  “对了,”贾放没忘了问一句,“大家给这纺织厂起名字了吗?”
  桂遐学点点头:“起了,姐姐们说,就叫‘锦花’,锦上添花的意思。”
  贾放:锦上添花……缀锦,很好!
  “那就叫锦花纺织厂。”贾放一锤定音。
  *
  桃源寨筹建纺织厂的事,在乡民之间反响不小。
  有人惊异于秋姐这么一群妇人,竟然能争取到贾放的“入股”,并且还安排了一位潇湘书院的研究员专门来帮她们设计工具设备。
  但也有人觉得妇人们此举不妥,毕竟有人入股,就意味着将来平白把收益分出一部分去。
  “纺纱织布不就是你们自己在家里织着玩的事吗?何必这么大张旗鼓地弄一个纺织厂,平白让旁人把利分了去?”
  妇人们一听这种说辞,便一起“呵呵”了。
  秋姐最是个伶牙俐齿,口头上不让人的,当即讥刺道:“你丝毫不懂纺织的辛苦,就别跟这儿顺嘴胡说。有胆儿你就别穿身上媳妇给你织的衣衫,白织了给你穿上身像个人样了,走出来却不说人话。”
  对方登时便怂了,知道说不过这群女娘,连忙拱了拱手,灰溜溜地走了。
  甭管外头怎么说,但凡织过布的妇人们却明白联合起来有什么样的好处:她们当中有的擅长纺线,有的擅长织布,有的擅长晒棉、脱籽、沤麻……大伙儿聚在一处,做最擅长的,效率会比一个人做所有的事要高上很多。再加上从外头买材料,也是多买些来得便宜。
  秋姐当即对自己的伙伴们说:“大家都明白一枚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怎么掰也掰不断的道理吧?”
  其余妇人一起点头,但也有人有些疑虑:“刚刚那人其实是在说分钱给贾三爷的事儿吧?”
  秋姐思路依旧清晰:“若是真如贾三爷所说,桂教员能帮咱弄出水力驱动的纺织机,那咱们的利润,岂不是三倍四倍地翻上去,即便分一些到贾三爷手里,咱们分到手的钱还是会比以前多,而且还没以前操劳。”
  “怎么说咱们都没损失嘛!”
  大家都表示明白了,秋姐却突然神神秘秘地道:“大家千万想岔了,我们借贾三爷的地,在他的地上建作坊,用他给的钱买材料……按说咱们赚的一切,不该都是贾三爷的吗?若是换了别的地方,东主老爷最多给咱发点工钱,谁还跟你算这赚来的钱怎么分?”
  “也就是贾三爷良善,照顾咱们,才说这入股的话!”
  这是大实话,妇人们登时一起点头,终于意识到自己赚了大便宜。
  “所以别听人胡说八道,咱们自己认准了,就按自己想的来做。”秋姐定了整个团队的心,“咱们应该瞅瞅水泥厂的老姚,大家一块儿从余江过来的,动手动得早,你瞅人现在生意做得多大,赚了个盆满钵满的!”
  秋姐口中的“水泥厂”,就是原来的“砖瓦厂”,但是它在很多村民口里已经改名,叫做“水泥厂”了。刚来时老姚以烧制砖瓦为生,但目前老姚的厂子主业就是烧水泥。
  “太行与王屋”的倒塌为水泥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这些材料甚至不用老姚特别收集,修筑道路的工人们会直接送到水泥厂外的堆石区堆放。
  而水泥厂的水泥窑则是日夜不停地烧窑,一袋一袋质量上佳的水泥烧出来,就送到“桃源寨—武元县”道路施工现场。寨子里连编织盛放水泥的麻袋都来不及,只能将那些袋子反复使用。
  除此之外,桃源寨里对水泥的需求量也很大,家家户户买了去抹墙抹地面,抹过之后不渗水,不返潮。
  再加上青坊桥的桥墩就是用了水泥的钢筋混凝土筑成,周围的村镇都对桃源寨生产的这种新型建筑材料十分感兴趣。
  桃源寨里的自己人也都十分羡慕水泥厂带来的滚滚利润,当即有人提出来,也想和老姚一样,建水泥厂。
  谁说一座寨子里只需建一座水泥厂的?
  但问题是,整座寨子里,建水泥窑最好的位置就是老姚水泥厂现在的那个位置。那里到石灰石的出产地通木轨,运输极其便利,又紧邻着青坊河,取河边的粘土和石灰石一起烧制,也十分便利。等到水泥烧出来,与河沙一起搅拌了做成混凝土,也离不开青坊河。
  因此老姚的水泥厂可谓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放眼桃源寨,几乎已经再找不到任何一个场所,可以像老姚的水泥厂一样。
  于是,桃源寨里精明的人们就想出了办法,他们怂恿老姚扩建水泥厂,并且像贾放当日面对纺织厂的大姐们一样,向老姚提出了入股的要求。
  “老姚,这么着,我们家出一份钱,帮你再建一座水泥窑。等新窑建成了,得利咱们两家一起分,你瞅好不?”
  “老姚,俺们这边帮你还当初你向贾三爷借的创业贷款,用这还贷的钱跟你这儿入股,到时候你的利分几成给咱就行。总欠着贾三爷的钱,也不是个办法不是?”
  “老姚,你看你,没日没夜干活这么辛苦。让咱入了股,咱就让家里那两个大小子来帮您,他们两个,有的是一把子力气。”
  “老姚,眼下你这厂,每天也就烧这点水泥,各处都嗷嗷地等着。你再不赶紧多建两座窑,等到别处慢慢也悟过来,将这烧水泥的法子学了去,到时水泥的价格一定会降下来,你想再多赚也来不及啦——”
  “老姚……”
  可怜的老姚,每天都有人在他耳边这样念叨,让他恨不得每天出门都堵上耳朵。
  贾放也找老姚谈了一次,问他对水泥厂是个什么想法,老姚只干闷着不开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