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灵异>药鼎仙途> 第169节

第169节

  就在众人赶到西门城下的时候,突然间队伍里发出阵阵惨叫之声,待到众人回头之时,豁然大吃一惊,在后方的山坡上,不知道何时出现一片黑压压的人影,一排排的弓箭手半蹲着,送出了夺命的羽箭。
  “不好,中埋伏了!”张适大叫一声,面对突然出现的敌人实在难以置信,远处那一片人影足有上万人,回山城哪里来的这么多兵马!
  就这一迟疑间,又一轮的雨箭已纷纷袭来,首当其冲的便是没有盾牌的骑兵和弓箭手,因为偷袭是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从后面而来,所以一波箭雨下来,光这两个兵种就死了足足数百人,就算是有盾牌的战士很多来不及防御被射杀。
  “杀!”方陵一声大吼,赤焰发出一声震慑九天的长嘶,率先冲出了弓手的队伍,宋影儿骑着一匹红驹紧跟而上,手上握着一把明晃晃的长剑,董沧海和沈桓天等人俱是狂吼出声,一万士兵齐声大吼,声音直冲九霄而去。
  张适的部队先是被两轮箭雨偷袭,被杀了个措手不及,阵势虽然未乱但是死伤已近两千人,如今又被敌人的气势吓了一大跳,纷纷举起兵器应敌。
  冲突在一瞬间爆发,如狼似虎的石城国战士宛如潮水般一拥而上,将张适的人马围堵在了西城门下。
  就在这时,城墙上出现了一大队的士兵,在一个尉官的指挥下,士兵们搭起弓箭,朝着下方的敌军射去。
  益州国的士兵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拼了命的朝外冲着,然而,出路已经全部被石城国的战士堵住,将这里围得如同一个铁桶一般。
  于是,一支支铁箭从天而降,夺去一个个敌人的生命,张适恼羞成怒,然而却一时间不知所措,若要不让城门上的敌人射箭,那就必须搭起云梯攻城,然而现在这混乱的局面下又怎么有这样的机会?
  更何况,外围的敌人足有上万人,不全军出动根本应付不过来,而且,自己手下的精兵面对敌人的进攻居然溃散如潮水一般,似乎双方军队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方陵挥刀斩敌,宛如虎入羊群,他眼看对方阵脚以乱,便陡地大喝一声道:“石城王在此,降者不杀!”
  这一声大吼宛如晴天霹雳,震得张适一时间傻了眼,士兵们的心理防线更在一瞬间崩溃。
  喊话的少年手持黝黑的巨刀,相貌英俊,威风凛凛,骑着的大马浑身染血,傲如君王,世间只怕找不出第二匹这样的马来,这可不正像传说中的石城王吗?
  方陵此话一落,上万士兵跟着齐声大吼一声,一些心理素质差的益州国士兵更是被吓得兵器都掉在了地上。
  谁都听过石城王伏击谷少峰的事情,高高在上的北方将军毫无征兆的被石城王斩杀,而事后,石城王更是大摇大摆的回了定州,而那时他带的人马不过三千。
  而现在,这明显又是一个圈套,一个针对西方将军的圈套,同时,在西边的地方也传来着阵阵的惨叫声,可见他的兵力并不止这一万,众人心惊肉跳,一时间不知道是该战还是该降。
  不过,石城国的人马并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停下来,他们宛如狼群般冲锋陷阵,一个个不顾生死,狂啸狂杀,那份狠劲让人不寒而栗,那双眼睛让人毛骨悚然,宛如地狱来的死神一般。
  不少人被吓得自动扔掉兵器,哪敢和这样的军队打下去?
  由于回山城是依山而建,所以城外的道路都是有些坡度的,所以朱言鼎虽然在南门外不远,但是却看不到东门和西门所发生的战事,听到战斗声,还以为是攻城打得正热闹呢。
  更何况,方陵的围攻战术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前去通报消息的人,所以,当东门的张适部队死的死,降的降的时候,朱言鼎还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
  而同时,在西门外,依葫芦画瓢采取同样攻势的郑峻三将军率领的部队,同样大获全胜。
  在城墙上得到手下通知战况,正在指挥军队奋力抗战的白广陵立刻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其实这个时候,南门的城门已经离攻破只有一步之隔了。
  一见到守城士兵们丢盔弃甲的逃跑,参将刘志大笑一声,在攻城槌击碎城门之时,率领手下人马立刻冲进了城中。
  然而一入城,众人顿时闻到一股浓浓的气味,然后便有人失声大叫道:“是油脂!”
  刘志脸色浑然一变,所有的人朝着下面一看,只见城里的地上居然是一片油脂,刘志不由大吼一声道:“退,快给本将退!”
  谁都知道这油脂的厉害,只要有人在这里放上一把火,这城门前一块地就得变成个火海,刘志可不想身先士卒的自己变成烤人。
  然而,这攻城可是有足足3万士兵,虽然在攻战中死伤了近几千人,但是剩余的也有足足2万多,城门一破,所有的人都象潮水一样朝着狭窄的城门里涌来,这进来容易,要退出去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有油脂的消息传遍攻城的队伍,众人仓皇后退,生怕引火烧身,一时间,本来秩序的阵脚一下子崩溃掉了。
  这个时候,方陵的部队和郑峻的队伍从东门西门方向左右而来,南门的益州大军自然没有多想,还以为是两路人马没有攻下城门,又返回来了。
  然而,当方陵大吼一声,打出石城王的旗号之时,众人这才觉得大事不妙,连忙返身迎战。
  然而,前有油脂的威胁,后有两路兵马围攻,再加上石城王的威名和数量并不少于南门队伍的大军,一时间益州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哭爹叫娘,刘志等人更是被困在城中,要前进吧前方是一片油脂,越前进越危险,谁扔一火把过来连逃的地方都没有,若是退吧,拥挤的城门已让人无法后退。
  乱成一盘散沙的攻城队伍立刻兵败如山倒,根本已无力再战下去,而这时,朱言鼎才匆匆率领最后的1万人马赶来救援。
  第十九章 劝降
  当朱言鼎远远望见两路大军从西门和东门冒出头的时候,便已经大觉不妙,毕竟是不是自己的部队,一眼就能分辨清楚,光是铠甲、衣服、战刀就大不相同,更明显的还有那挥舞着的战旗。
  在西门的队伍中有着三张战旗,分别写着“郑”、“伍”和“魏”,看到这里,朱言鼎心头便是一沉,这分明就是三大重镇将军的人马呀,看看人数,足有2万之多。
  任何一场大战,情报的收集都是至关重要,这是敌我双方在各个层面上的博弈,刺探、收买、暗杀,各种方法无所不用其极,而任何一个情报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战局的逆转。
  如今,三镇人马突然出现,而且明显已经击溃了西门徐远容的部队,光是这点,朱言鼎的心头象塞了块石头般沉重。
  东门冒出的部队人马数量要少一半,但是那战旗上所写的“石”字却像一记重锤砸在朱言鼎的心口上。
  两路敌军人马从西东门而来,那就意味着攻打西东门的3万大军已被击溃,而敌军突然出现的3万伏兵更是让朱言鼎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
  不过他到底是沙场老将,辨明形势立刻剩余的1万兵马赶往南门之下,只要能够和南门的队伍联合起来,那这场战局仍有胜算。
  只是连他也没想到,南门的部队早中了方陵的计策,前不能进,后不能退,一道大门限制了兵力的输出,在两路人马的夹攻之下以惊人的速度溃散。所以当1万人马赶到南门前几百丈的时候,攻打南门的3万人死的死,降的降,早已再无战力,无论是副将林云还是前锋参将刘志,都被生擒。
  这一来,朱言鼎的人马来到南门城下时,面对的便是方陵和四镇人马组成的3万大军,3万大军横立在南门之下,呈弧形散开,宛如凤凰展翼,呈半包围之势,浴血奋战后的战士们身染鲜血,目如虎狼,雄雄之气宛如沸腾的火焰炽热的燃烧着,哪里看得出有半点疲态,士气高昂无比。
  朱言鼎手下的军队虽然也不乏精兵,但是看到眼前这局面却不由得心生忌惮,这明明是一场有百分之百胜算的仗,甚至连大仗都算不上,所有人都觉得只怕一炷香的时间就能攻破这城门,晚上还能在这里好好的睡上一觉。
  然而摆在众人眼前的,却是7万大军只剩下1万人的惨烈场面,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区区5000守军会突然变成几万人,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一个圈套,一个朱言鼎未能识破的圈套。
  朱言鼎只觉得一下子苍老十年,手都有些颤抖,就算是在边关和吴国作战,他也从来没有败得这样惨过,死降了整整6万人,这是谁也输不起的一场战斗啊,只这一战,一世英明毁于一旦。
  更何况,无论是形势还是对方兵力,他早派遣了大量探子进行侦察,攻城的时机和计策都是经过缜密的判断,如此一败,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就在这时,三万大军让出一条大道来,一个青衣少年骑着高大的赤血宝马而来,虽然他不过18、9岁,然而那份淡定从容的气度就算是浴血沙场的老将也自愧不如,而那深邃眼神中包含的犀利和煞气,更让人不敢直视。
  随着青衣少年出来的,则是董沧海和一列将军们,一个个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董沧海虎吼一声道:“石城王在此,尔等还不速速归降!”
  只这一句话,就让朱言鼎的人马顿时起了几分骚乱,不过能够留在他身边的都已经是亲兵的性质,所以骚乱又很快平息了下来,所有的士兵都紧紧的围在一起,一副誓死奋战的样子。
  见到众将士如此团结,方陵倒起了几分爱才之心,他不无欣赏的看着这群战士,又看着虽然脸色苍白但却没有半分怯意的朱言鼎,暗道此人果然是经历过沙场的老将,胆识比起谷少峰实在要高太多了。
  他便微微一笑道:“本王早就听说过朱将军的大名,如今亲眼得见,将军威风果然非同一般。”
  朱言鼎倒没料到少年说话如此和气,他上下打量着这英俊少年,仍有些难以置信眼前这少年便是石城王,更难相信自己已败的事实。
  身为沙场上出来的将军,朱言鼎也颇有几分自负,对于同为四大将军的谷少峰向来没放在眼里,所以纵然方陵奇袭成功,他对石城王也并没有升起太多戒备心,笃定的认为一定能够攻下定州五镇。
  然而当事实摆在眼前,当气势汹汹的军队兵败如山倒,就算是他也不得不承认方陵的厉害,而败在一个区区少年手中,心情又是何等的苦涩。
  不过,这份苦涩绝不能摆在战士的面前,他大手一挥,队伍立刻摆出阵势,前排弓手林立,每两个弓手之间有一条道路,可供后面的骑兵冲出,骑兵之后则是一排排的持盾战士。
  见到朱言鼎准备继续开打,方陵朗声说道:“朱将军,你已经败了,又何必再打下去?”
  朱言鼎沉声说道:“将有一兵一卒在手,便有一战之能,我朱家军上上下下宁死不降!”
  众将士立刻齐声大喝,一个个神情肃然,只为朱言鼎这一句话,军心又立刻巩固起来。
  方陵一看这情形便暗道不好,他是想要生擒朱言鼎的,然而看对方这士气,虽然只有区区一万人马,但是上下一心,拼死一战,若真打起来虽然能胜但是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他迅速的权衡利弊,立刻决定改变策略,然后突而翻身下马,居然朝着一万人马径直的走了过来。
  一见他这举动,所有的人都大吃了一惊,郑峻更忍不住立刻下马,准备带人跟上去。
  方陵头也不回,淡淡一笑道:“郑将军放心,本王自有分寸。”
  说罢,他便信步朝前走去,坤重刀背在背上,漆黑如铁,比起郑峻等人的担心,董沧海等石城国家的人则是一脸的坚定和信任,和方陵在一起三年,他们见识了他创造了太多不可能的奇迹,虽然年纪轻轻,却有着一双覆雨翻云的能耐。
  所以,董沧海小声叮嘱了一声,郑峻只好又回到马上。
  而见到方陵离开3万大军,独自朝朝己方走过来,朱言鼎的1万将士俱是面面相觑,不知道这石城王在搞什么鬼,这双方打仗,或许有将领冲锋陷阵,但是身边总少不了大队人马跟随,像这样一个人就跑到敌军眼皮子底下,这岂不是送死吗?
  若是抓住石城王,岂不就能反败为胜?
  不过,这个想法立刻又被掐灭了。能够设下这埋伏,转眼间吞掉了己方6万兵马的堂堂石城王,能够就这么白白送给你抓?这其中只怕有圈套!
  一想到圈套,将士们心头都不由一颤,同伴的尸体就堆积在这回山城下,那就是中了圈套的后果啊,这一来,本来巩固的军心再次开始了动摇。
  方陵在战场上信步而走,明明地上横尸无数,他却如屡平地一般,那神情更带着捉摸不透的笑意。
  眼看石城王越走越近,前排的弓手们却越觉得口干舌燥,甚至手都有些发抖,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搞什么鬼,但是谁都知道,若是小看了他,便只有死路一条!
  朱言鼎眉头狠狠皱了一下,少年的举动实在大大出乎他的预料,眼看手下人因为揣摩不透他的意图而军心动摇,朱言鼎大手一挥道:“给我瞄准!”
  弓手们立刻回过神来,齐唰唰的将箭对准了方陵,方陵这才停下步来,而此时他离一万大军已只剩下百丈不到的距离。
  面对数百弓手,方陵神情淡定,丝毫没有任何的惧意,他双手负后,淡淡说道:“朱将军,本王亲自走过来,是让你看看本王的诚意。你若归降本王,本王一定上书陛下,不仅不会归咎你的叛乱之罪,更会好好的重用你!”
  朱言鼎不卑不亢地说道:“多谢殿下的美意,王上对我恩重如山,厚以将位,本将又怎会做出投降这种耻辱之事?更何况,本将虽然败了,殿下你也不见得是胜者。虽然你将四镇兵力都调动到这里,但是就凭青冢城那1万守军,能够挡下谷子云的5万大军吗?能够为谷子云争取到夺取青冢城的机会,本将也是虽死犹荣啊。”
  方陵立刻明白他说这话的意思,意在挽救军心,他悠然一笑,摇摇头道:“朱将军,你错了,谷子云在攻下青冢城之前便会被本王拿下!”
  朱言鼎冷笑一声道:“殿下,我虽然上了你的圈套,但也不是三岁小孩,这定州前线只有这么多兵力,你拿什么来抵挡谷子云的呢?就算你们想要去救援,从这里赶到青冢城也得耗费3日时间,而3日之后,青冢城必破!”
  方陵呵呵一笑道:“朱将军,本王能以3000人马取掉谷少峰的首级,又能以3万人马灭掉你的7万大军,那又岂会甘心将青冢城拱手相让?事实上,本王早在前几日便已经调集了石城国的数万大军赶赴青冢城,对了,就是你认为回山城和平桥城调遣去的兵马。”
  第二十章 声名鹊起
  益州国将士们被二人的话说得心头一起一伏的,朱言鼎的话让人升起希望,方陵的话却像一盆盆凉水泼过来,让人从脚趾头凉到头皮上。
  朱言鼎明显愣了愣,豁然明白过来方陵这计策的施展,怪不得自己没有识破,原来他竟然调动了远在石城国的军队,青冢城守军如果增加几万,那么谷子云必定不可能在短短几天内攻破,而方陵此战后再赶到谷子云后方,谷子云大军必败!
  这话一落下来,将士们纷纷脸色大变,本来期待就算死也能有些价值,但是这样一来,死了也不能够对战事有任何帮助。
  方陵扫过众士兵,啧叹道:“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朱将军的手下都是些铁骨铮铮的汉子,若真是战死沙场能让谷子云的大军攻破青冢城,倒也死得其所。只不过,以现在的情形看,只怕死得不值啊。”
  “你……”朱言鼎不由一咬牙关,想要反驳,却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方陵微微一笑道:“朱将军仁厚宽德,想来不会让手下将士就这么白白牺牲,本王也不是嗜杀之人,不如咱们就做笔交易如何?”
  “交易?”朱言鼎皱了皱眉头。
  方陵淡淡说道:“只要朱将军肯留下来,本王可以放你手下的1万人马离开。”
  “将军,你不能答应,我们宁死也不会离开!”一个副将大声叫道,周围的士兵也都纷纷叫出声来。
  朱言鼎神色复杂,他倒没料到方陵居然会开出这个条件,而他确实说中他的心事,人死留名,雁过留声,若是自己一人,无论荣辱于否都没有问题,但是手下的士兵若真冤死在这里那就实在太可惜了。身为将军,若能以一个人的代价换取这一万人马活着离开,于情于理都是一件好事情。
  他大肆的一摆手,朝着手下儿郎们说道:“你们若是还把本将当成将军,都给我住口!”
  一时间鸦雀无声,朱言鼎沉声说道:“殿下,你说话可要算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