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秘宋> 第二十六章国权不下县

第二十六章国权不下县

  一个年轻人,一个在王家府第,居于上位的年位人。
  一个连最好出风头,在京师有小圣人之称的王雱,也甘为陪衬的年轻人。
  这人是谁?
  只要不是智障,答案就已经摆在眼前:大宋皇帝!
  刘瑜也许不是沈括那样的天才,但他绝对不是智障,所以他自然也清楚,面前这位,就是大宋的天子。
  但偏偏他不能揭开这一层窗纱纸。
  明显现时的局面,就是皇帝想听听,刘瑜是否真有水平,能值得他亮出真实身份。
  毕竟刘瑜是特奏名,不是正经进士出身。
  除了水平之外,还有刘瑜的腔调,如果跟司马光一样,那么大宋皇帝,大抵也不会有耐心听下去,更不要说亮出身份,毕竟刘瑜不是司马光啊,司马光那是正儿八经的世家子弟,一路往上到晋代安平王司马孚那里去。
  刘瑜能比么?
  所以刘瑜不得不想了想,整理了一下思路,才轻咳了一声开口道:“自秦汉以来,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本来刘瑜的打算,是用从怎么加强县以下的统治开始,来阐述一旦开边,如果加强统治的。新开拓出来的疆土,把头人干掉,不是便如白纸作画吗?他觉得至少从这一点出发,有效加强统治,能吸引皇帝。
  谁知他才开口,章惇就一脸担忧。
  刚才被刘瑜撩倒在地的官员,在边上就开口道:“编户齐民,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这是秦时军政制度,十家编一什,五家编一伍,以连坐来互相监控。他提这个问题,就是攻击刘瑜所说的,国权不下县。他认为不成立的,并不存在县以下靠自治的问题。
  没等刘瑜开口,这官员又说道:“汉高祖为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这也可以说读书人,都不可能不知道的典故了。
  刘邦为什么会起义?不就是当亭长,帮县里送囚徒出了变故吗?
  “斗变杀伤捕五邻,游徼亭长共杂诊。”边上有官员摇头也插了这么一句。
  一时之间,如同联句集章:“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
  秦汉就是以亭长,为县以下的小官吧。
  而年轻的皇帝,脸上也尽是失望之色,他站了起来,走到刘瑜身边,伸手按着刘瑜的手臂,好声说道:“直阁报国之心群群,然则,不论旧唐书、唐律疏义、大唐令等等,皆有里正之职啊!”
  这皇帝是有认真读过书的,里正,在他提到的史书,唐代律令,都存在的职位。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
  很明确,也就是说,刘瑜的忠心,皇帝是认可的。
  但刘瑜所提,国权不下县,是一个不值一驳的问题。
  不单是秦代,就是汉代和唐代,在座人等,也不认为有刘瑜所说的问题存在。
  至于大宋?大约刚才被刘瑜撩倒那官儿,心里不痛快吧,并没有因为皇帝开口,他就闭嘴,他接着呛刘瑜:“国朝更是自有巡检、县尉,刘直阁此言,到底从何说起?”
  严格来说,刘瑜是被打脸了。
  无论是三老,还是里正、亭长,在历代都充当政府派出机关的角色去执行政令。
  所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
  但刘瑜却仍旧一脸的微笑,似乎一点也不感觉到自己此时的尴尬。
  以至于其他人都下意识的停了下来望着他,感觉这位是不是接受不了打击,变傻子了?
  只有章惇站了起来,走到刘瑜身边,开口道:“我等是要粉饰太平,还是要治国安民?”
  “子瑾何言,国权不下县,何错之有?”章惇说到这里,抬眼瞪了一下要开口的官员。
  他本是官场出了名的狂人,那官员吓得不敢开口,章惇一点也不担心君前失仪:“若要粉饰太平,自然不妨高呼天王圣明;但要治国安民,国权不下县,便是今日不改事实。”
  这时边上刘瑜幽幽长叹:“知我者,子厚也。若真的亭长可用,何有秦亡?若是里正尽责,哪有唐时藩镇之祸?”
  甚至刘瑜放下茶杯,更直接的指出问题:“若国权能以下县,何以新法不行?”
  “官家是为天子,宰执是为中枢。现在口含天宪的皇帝,还有治理天下的中枢,都要推行新法,为何新法仍旧没有推行下去?为什么在庙算的时候,觉得益民的新法,在推行之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国权不下县。”刘瑜说到这里,做了一个结论。
  这一回,皇帝才真的听进去了。
  刘瑜冲着章惇点了点头,这章惇不论私德如何、人品如何、历史评价如何,至少对于他认可的朋友,那还是很仗义的。在皇帝面前,他一样敢于站出来维持自己的朋友,起码刘瑜感觉,比坐在边上不开口的王雱靠谱得多了。
  而接下来,就开始进入刘瑜的节奏了:“所谓国权不下县,说的就是,代表国家、君王意志的政令,并不总是能,从中枢开始一直贯彻到最底层的社会结构。”
  刘瑜用了极现代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场都是进士出身的人物,也就是说,都是学霸,尽管这些词语没听过,但略一咀嚼,却还是能意会的。完全不至于说听不懂。
  而刘瑜接着就是变本加厉了:“面子上,粉饰太平,说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事实上,乡里祠堂,把奸夫淫妇浸猪笼时,是官家点了头,还是报到中枢批了文?莫说是习俗,便是县里衙门断了案,要杀头,总也是要证据确凿,该管官员签押用印,呈报中枢!”
  所谓秋后问斩嘛,除了谋逆谋反,一般杀头的案子,都得一级级报上去复核复审。
  因此才有罗织罪名的概念,要是随便就可以把人浸猪笼弄死,哪还有什么罗织罪名?
  “自县以下,司法权尽操于乡绅宗族之手,这一点,在座诸君,心中应是分明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