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明天下> 明天下 第678节

明天下 第678节

  他轻轻叹一口气,又从奏折堆里取出洪承畴的奏折,在这份奏折中,洪承畴细数了在南洋种地的好处,并且认为,随着大明海船的载重量不断地增加,从南洋海运粮食进入大明沿海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他的奏折中,江阴、秀洲华亭、秀州澉浦、杭州、明州、温州、泉州、广州,以及漳州这些港口都能成为接纳南洋米粮的港口。
  其中杭州,明州接纳的米粮可以沿着已经被修缮一新的大运河直抵京城,从而保证北方之地的百姓不会因为天灾就没有东西吃。
  他甚至建议,帝国应该在山东登州,天津修建海港,好让海运的粮食可以更加顺利的进入大明腹地。
  在南洋,一担米的价格只有中原地域的两成左右,即便是除掉运输损耗,以及运费,一担米的价格依旧只有中原本地粮食价格的七成。
  仅仅是这一点,就能让大明的粮食价格彻底的降低三成,甚至更多。
  这件事听起来是好事,然而,在大明这个纯粹的农业社会里,粮食的价格必须保持在一个恒定的价位上。
  粮食价格低了,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灾难。
  粮食价格高了,对于朝廷来说也是灾难,因为,随着粮食的价格飙升,作为大明物价晴雨表的粮食价格飙升必然会造成大明国内所有物价开始飙升。
  更何况关中百姓种植最多的还是谷子,糜子,玉米这些作物,而这些作物的价值本身就比不过稻米,一旦市场上多了七百万担稻米,这些杂粮跌价跌的更厉害。
  所以,司农寺,国相府,每年秋日里都会给粮食设定一个恒定的价格,以保障农夫们的利益,也保证朝廷的利益。
  往常,根据蓝田县的惯例,朝廷会以保护价格收购百姓手中多余的存粮,储存在粮库里,等到灾年的时候再平价粜出去,这样一来一往,关中百姓总能吃到平价粮食。
  这种平稳的日子似乎可以长久的过下去,好像完全没有改变的必要。
  对于官府来说,每一次改革,每一次进步其实都是一个自找苦吃的过程。
  明明有了这么多的稻米,国内百姓就能多吃几口稻米,似乎对每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可是,一旦施行了,就会破坏稳定,对自给自足的大明农夫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这种稳定其实只是一种脆弱的稳定,一旦发生大的灾害,或者连续几年发生大的灾祸,这种稳定就会立刻崩溃。
  朱明就是这么死掉的。
  可是,接受洪承畴的法子同样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
  云昭知道。
  南洋的粮食价格其实就是一个畸形的价格。
  主要是洪承畴在南洋收到的粮食,几乎是没有成本的,仅仅在安南,他一年收到的粮食就足足有七百万担。
  这是他在安南拼命扩充粮食种植地的结果,这种掠夺性的种植方式,不但毁坏了安南众多的森林,草地,山丘,更破坏了安南人最后的希望。
  一年种三季稻子,只有一季中的六成属于自己,其余的都要上缴。
  除过收取粮食的费用之外,这批粮食再无别的成本,所以,国内的百姓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与洪承畴掠夺回来的粮食价格,没法子比。
  云昭不知道安南人会不会愿意,反正放在他头上,他是一定会造反的。
  洪承畴在奏折中还说,施恩于安南人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当安南人有了暴动的冲动,他就准备补偿安南人一点,比如,给安南人留下一季收入的七成,八成,乃至九成,或者将一季的稻子全部留给安南人。
  云昭对洪承畴操弄人心的手段是相信的。
  也相信他能准确的把握好安南人的脾气爆发点。
  可是,这么多粮食一旦进入大明,对大明的农夫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
  种粮食了,收益很低,不种粮食了,又没有来钱的门路,指望大明现在薄弱的工商业想要吸纳这么多农夫,云昭就觉得这很不现实。
  所以,这么一大批粮食该如何进入国内,去向那里,都需要好好地思量一下,是一个难题。
  张国柱来的时候云昭还是有些烦躁,粮食没有的时候能饿死人,粮食多了,同样很烦人。
  “七百万担粮食?”
  张国柱看过洪承畴的奏章之后笑了。
  云昭道:“粮食都给你,你负责给洪承畴给钱,负责保证中原粮食价格不至于下降,你觉得如何?”
  张国柱笑道:“陛下,粮食那里有多的?”
  云昭摊开地图指着河南地道:“今年,除过这里缺少粮食,山西稍微缺少一些,你来告诉我,那里还缺粮食?”
  张国柱在偌大的大明地图上用手比划了一下道:“哪里都缺粮食,至于给不给洪承畴钱,给多少,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陛下总是认为收入与付出应该相等,难道就没有想过安南其实不是大明国内吗?
  这些粮食其实都是我大明的盈余。
  关中虽然说迎来了大熟之年,说真的不过是仅仅不缺粮食,百姓们依旧习惯于瓜菜半年粮的日子,有便宜粮食进来了,百姓们也就能多吃几口稻米,挺好的。”
  云昭看着张国柱道:“你准备把这些粮食分给百姓?”
  张国柱笑道:“分给农夫就是了。”
  见云昭还是一副无法理解的模样,张国柱就笑道:“陛下,我们只是把这些粮食存在百姓手中罢了。”
  云昭点点头道:“道理我知道,藏富于民!”
  张国柱取过一支烟点燃之后道:“想要百姓富裕起来,这要看百姓的,而不是看我们这些当官的,我们引导的富裕,其实都不过是我们想要的模样罢了。
  百姓自发的富裕,才是百姓需要的富裕。
  物资多了是好事,是天大的好事,我们把多出来的物资发给百姓,百姓自然知晓该如何处置这些对我们来说多余的物资。
  有了这些米粮,本来娶媳妇钱粮不够的说不定就够了。
  本来不够盖新房的有了这笔钱粮,说不定房子就盖起来了。
  有了这笔钱粮,本来只能养一头猪的人家就说不定咬咬牙就养了两头,还多养一些鸡鸭。
  总体上下来,百姓们的日子会更加好过。
  而我们,也从另一个方面达到了让百姓富裕起来的目标。”
  云昭狐疑的瞅着张国柱道:“你觉得不会有人骂我们是傻子?”
  张国柱吐一口烟道:“据我所知,这样的傻子皇帝,百姓们可能真的希望他能活到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066章 蒸汽朋克时代
  这是一个利益均沾的问题。
  很多很多年前,强横的汉武帝刘彻在把文景两代皇帝的积存全部拿来跟匈奴作战之后,国内的百姓们已经穷困不堪了,刘彻毅然决然的继续向匈奴发起了进攻。
  终于,在汉武帝刘彻晚年的时候,整个大汉人口剧烈的下降到了两百万户,几乎减少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活的惨不堪言。
  也就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刘彻亲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惨状,这才下令结束战争,也下达了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罪己诏》,然后全力以赴的进行休养生息。
  这才让煌煌大汉才得以继续存在!
  难道说,大汉攻击匈奴真的就是一件纯粹的赔钱买卖吗?
  这不一定,不论是霍去病,还是卫青,亦或是大汉别的将领,在击败匈奴之后都有丰厚的缴获,甚至是二师将军远征大宛求取天马的过程中,根据史书记录,他的缴获也不在少数。
  可惜,这些缴获与百姓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全部进了皇帝,功臣,将相们的口袋,百姓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驱逐匈奴的战争中唯一的一个既出人,又出力,还出生命的一个族群。
  所以呢,他们不穷,谁穷呢?
  所以,张国柱认为,百姓如果不能享受到帝国开疆拓土的利益,这是不对的,对帝国来说也是非常不好的。
  从长远看,皇朝只有跟百姓把利益牢牢地绑在一起,这个王朝就该是铁打的。
  突然把粮食放进了市场,百姓们会反对,因为这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如果把粮食白白送给他们,粮食同样进入了市场,不过,这些粮食是以极大分母的形式进入了市场,这个时候,百姓们是实际的受益者。
  至于粮食价格不会有什么大的波动……就算会降低……百姓们也能欢喜的接受。
  这就是做事手段不同带来的不同效果。
  给百姓分配粮食的成本很高,可是,不论是云昭,还是张国柱都选择了靡费巨大的分发粮食,而不是选择更加简单的减免税费这样的法子。
  赋税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这个基础不应被动摇。
  而减免赋税与直接发粮食或者发钱,带来的人心向背效果也截然不同。
  这些年以来,大明百姓其实结结实实的享受到了大明扩张之后带来的红利,比如,价格便宜的大牲口,价格便宜的铁器,价格便宜的肉食,价格便宜的皮毛,价格便宜的纺织品,这些东西都实实在在的影响着大明百姓的生活。
  只是百姓们对这种变化没有感觉罢了,时间长了,就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这是一次全民狂欢的过程。
  粮食还在海上漂着呢,张国柱就已经把分粮食的计划下达给了地方官府。
  按照计划,海上来的粮食先会塞满沿海港口的地方官府的粮库,而这些地方粮库里的粮食会向内地派送,依次类推,直到距离海边最远的州府。
  那个时候,每个州府都会多出来一些粮食,七百万担粮食,分到大明每一个人手中其实也没有多少,合到每个人百姓头上也不过五斤粮食。
  再加上运输上的靡费,以大明一亿六千万人口的基数来计算,最后能拿到的粮食不过三四斤,嗯,四斤顶天了。
  云彰认为这些粮食应该全部拿来修建铁路,云杨认为这批粮食应该拿来扩充海军,陆军,加强军备,韩陵山认为这批粮食如果交给他,他保证可以把眼线遍布大明,即便是最偏僻的山村也不会放过……
  总之,要这些粮食的人很多,云昭,张国柱还是坚定不移的决定把这些粮食按照人头分发下去。
  大明的人心价值多少,没人比云昭跟张国柱两个更加清楚了。
  九月的时候,粮船陆续靠岸。
  大明万里海疆所有能停泊粮船的地方,都停满了粮船。
  直到这个时候,云昭,张国柱等人才明白,洪承畴联合孙传庭,韩秀芬,施琅,以及南洋的所有商贾,组织了将近三万艘商船,一次性的将粮食运到了大明……
  除过靠海且有海港的地方,关中因为存粮多,是第一批发放粮食的地域之一。
  领粮食的手续很玛麻烦,必须是一家之主去领一家之粮,不允许代领,更不允许冒领。
  云家的家主就是云昭,不过,他只能领老母,两个老婆,加上他自己以及三个孩子的七份粮食。
  这一次关中每个人包括在发粮食之前生下来的娃,统统都有粮食。
  每个人三斤七两,关中官府大气,觉得有零有整的不好看,也不好听,就补足到了四斤,因此,云昭这一次可以从粮库里领到二十八斤粮食。
  没人敢排在云昭前边,所以,云昭第一个领到了粮食,打开袋子看了良久之后,才对提着袋子的张国柱道:“不是说好了是大米吗?”
  张国柱笑道:“关中不产米,所以只好发麦子。”
  云昭摇头道:“不对啊,四斤白米跟四斤麦子中间可是有不少差价的。”
  张国柱道:“有些道路不好,不通,为了方便发粮食是不是需要修整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