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逆宋> 一六九 浮桥

一六九 浮桥

  探子再次回报,南唐军尽数退入洪州城,在城下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样子。
  这下倒把柴宗训搞糊涂了,为何放弃优势水军,却要与周师在岸上决战?
  潘仁美说到:“莫不是鄱阳湖中有古怪?”
  王彦进不以为意:“若是湖中有古怪,南唐军必然会在岸上击我半渡,岂会退入城中?”
  “王统领可曾听说‘诱敌深入’一词?”对于王彦进插话,潘仁美很是不爽:“若南唐军在湖岸设防,我军明知有埋伏,不会绕道么?”
  王彦进没察觉到潘仁美的脸色变化,只是说到:“东南北三个方向均有高山阻挡,极不利于骑兵行军,况火炮重逾数千斤,更是不利于翻山越岭,进军洪州是我军唯一出路。”
  “王统领说话很是矛盾,”潘仁美不悦到:“既然进军洪州是我军唯一出路,李景达为何不在湖边设防击我半渡?如此不正说明湖中有古怪吗?”
  这下王彦进感觉到潘仁美的语气了,他不过铁骑军一统领,潘仁美却是堂堂太尉,不宜与其交锋,于是干脆闭嘴不说话。
  柴宗训却问到:“王统领的意思是,我军可径渡鄱阳,与南唐军决战于洪州城下?”
  王彦进说到:“回皇上,潘太尉的担忧也不无道理,灵州军多骑兵,如何让战马渡过鄱阳亦是一大难题。”
  慕容延钊已死,但铁骑军仍有数万人,分为几人统属,须得在这几人中提拔个统帅出来。
  此次王彦进平定闽越,回师瓯州,围歼杨李都立下大功,柴宗训本属意于他来统率铁骑军,目下也是这样做的。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王彦进虽血性杀回瓯州,却也沾染了慕容延钊明哲保身的习气,柴宗训在心里已将其否定。
  “战马渡湖之事倒也不难,”柴宗训说到:“朕在典籍上便早已看到过前人以黑布蒙住战马双眼,马看不见自然不会害怕。”
  “既然三面皆不利于行军,”柴宗训又说到:“传朕旨意,征召鄱阳附近船只,全军渡湖,与南唐军在洪州决一死战。”
  曹彬天天坐在江边,就等汛期过去退水。而韩通比他更着急,皇上派的铁轮船已到,却只能日日望水兴叹,徒呼奈何。
  韩通试验过铁轮船威力,往对岸撞开一个缺口不难,但江宁城就在不远处,南唐军必不会撤,若能有数十艘这样的的铁轮船,想要登陆对岸不难。只得四艘,还是有些不够。
  曹彬也驾着大船去江面上试过火炮威力,他和韩通有一样的问题。火炮数量太少,若是水战,他倒有信心依靠火炮全歼南唐水军,但目下南唐水军只在江岸死守,根本不下水,他也没办法。
  这一日曹彬又在江边苦思对策,却见一叶扁舟顺江而下,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身披蓑衣坐于船头,手中鱼竿上沉入水中,跟着水流一直往下。
  “这人倒也奇怪,”岸边周师军士说到:“鱼饵一直飘于水中往下,如何骗得鱼来?莫不是个傻子吧?”
  曹彬连忙喝止:“此人滔天白浪中仍驾船自如,必是久居于江边之人,许是我等见识少而已,切莫胡乱取笑。”
  书生充耳不闻,忽地猛抬鱼竿,果见一个近十斤大鱼被勾住,在水中不停翻滚。
  鱼竿太细,鱼又太大,眼见就要摆脱束缚逃走,曹彬反身张弓搭箭,一箭射出去,正中鱼头。那鱼翻滚几下,便浮于水面不动了。
  书生转头愠怒到:“本以为你这人还讲些道理,没想到竟是如此残忍好杀。”
  曹彬拱手到:“我见大鱼即将逃脱,欲助先生一臂之力,想来先生钓鱼也是为做下酒菜,生死又何妨?”
  书生上下打量曹彬:“原以为你这人讲道理,想来也不过比那些大头兵多识些字而已,谁说我钓鱼为下酒?”
  “哦?”曹兵问到:“敢问先生钓鱼是为何?”
  书生得意到:“你不钓鱼,不知钓鱼之乐,若只为下酒,我何须冒险下江?钓鱼最大的乐趣,在于人与鱼之博弈。那种鱼儿将跑未跑,鱼竿江断未断之时,把握机会将鱼拉上来。便如两军对垒,各方智计百出,时时是绝处,却又绝处逢生,最后把握战机将敌方摧垮,如此方能获得对战之乐趣。”
  “哈哈哈,”一旁的军士笑到:“书生却也班门弄斧,在太尉面前讲军机。”
  “太尉?”书生说到:“太尉又如何,还不是在此望江兴叹?”
  一句话将兵士的嘴堵住,一个脾气暴躁的拔出刀来怒喝到:“我宰了你。”
  曹彬急忙喝止:“不得无礼。”
  兵士连忙后退,曹兵复又拱手到:“某日日在此江边,自汛期后,片板不敢下江,先生却能独自驾船垂钓,水上功夫令人佩服。”
  书生笑到:“过奖了,我不过无事时常以钓鱼为名,暗测江面阔狭。曾自此处系着长绳,以舟引至北岸,往返十数次,尽得江面尺寸,不失纤毫,为留待有缘人而已。”
  这话再听不懂,曹彬便枉为统帅了,急忙执礼到:“请先生传授我渡江之法。”
  书生还了一礼:“太尉礼贤下士,不因在下白身而看不起,在下此来,正是与太尉商议渡江之策。”
  曹彬大喜:“先生请。”
  “太尉请。”
  原来这书生名樊若水,南唐池州人。
  自幼聪明好学,能思善算,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因才高自负而不愿甘居人后。于是便想通过科举入仕,扬名振声,光耀门庭。可是南唐科举不过一个笑话,无权无钱如何得中?
  樊若水屡试屡败,进取无望。而此时中原逐渐强大,将各政权一一收归。而他亲眼目睹南唐朝政腐败,民生凋敝,深感痛心,却毫无办法。
  既是终将被收归,何不赶紧献策令中原速胜,免百姓遭战火荼毒?
  但他毕竟是南唐人,若为中原献策,必将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
  思考良久,樊若水才出此下策,以钓鱼引曹彬。
  若曹彬无礼,他便带着一身本事从此隐居。
  若曹彬以礼相待,那也只好献上计策,助其灭唐,也为樊若水自家谋一个出生。
  此事说来简单,但在那个时候,曹彬身居太尉,加枢密使,乃是整个国家最具权势的几人之一,而樊若水不过一普通老百姓而已。
  也亏得他赌曹彬,若是赌韩通、潘仁美等人,不说会不会有命在,至少是不会搭理他的。
  而曹彬是以文入武,不上阵砍人的时候就是一儒帅,对读书人也颇为喜爱。
  到了中军帐,樊若水掏出一本小册子:“太尉,这是在下穷数年之功画就的《横江图说》,里面详细记载长江各种时期的水文,以及造桥渡江方法。”
  当先一位年轻将领喝到:“太尉莫要上当,长江宽达万丈,如何能造桥?”
  因曹翰、辅超等一干将领调任都察院,控鹤新军又提拔了一批年轻将领,开口说话的刘光义正是出征时才提拔的副将。
  “刘统领莫急,”曹彬说到:“且听樊先生把话说完。”
  樊若水倒也不说造桥方法,只打开《横江图说》:“太尉请看。”
  曹彬仔细审视,果然长江中下游所有曲折险要,均已载明。至采石矶一带,独注及水面阔狭,更加详细。
  曹彬喜到:“得此详图,江宁城在吾目中也。”遂命樊若水为右参赞大夫,留军前效用。
  “谢太尉,”樊若水说到:“太尉可派兵在此一带多斫巨竹备用,至采石一带搭桥渡江。”
  刘光义自是不信:“江水湍急,江面宽阔,对岸强敌虎视眈眈,巨竹扑满江中又如何?”
  曹彬说到:“刘统领,目下淮南已是不能渡江,不如顺流而下,到采石再说。”(这里要解释一个地理,文中淮南非现在的淮南,而是淮南十四州的统称。)
  在此滞留多日的控鹤新军终于拔营,顺江而下到了庐江。
  庐江与南唐池州隔江相望,自中原发兵之后一直饱受煎熬的池州守将戈产,眼见曹彬率大军至,以为会自此渡江,干脆便弃城逃跑。
  刘光义建议到:“太尉,既是戈产弃城,我等正可以自此渡江,从陆路攻向江宁。”
  曹彬指着沙盘说到:“池州去往江宁,沿途多丘陵,不利于行军,便依先前计划,到达采石。”
  不过既是戈产逃跑,曹彬仍派了一营人马前去接收池州。
  新军军纪严明是出了名的,将士们进城秋毫无犯,城中百姓纷纷宰牛备酒前来劳军。
  先前驻军淮南时,南唐守军驻徽州与新军隔江相望。如今见新军竟顺江而下,只得跟着拔营,哪知还是迟了一日,被接收池州的新军挡在半途。
  曹彬暂且不管,只继续快速顺江东去。
  到石排口时,樊若水以巨竹开始造浮桥,作为试办。
  三日之内浮桥便扎好,顺江移置采石,一直连到对岸,不差分毫。
  因周师几路出兵,南唐也只得分兵多处抵御。原以为抵御曹彬的一支军队可一直顺江与他对峙,谁知道池州守将戈产弃城逃跑后,这支部队便被隔在池州上游。
  而采石地形险要,南唐兵力已捉襟见肘,所以并未派兵看守。
  浮桥造好之后,曹彬命刘光义带着步兵先行渡江。
  到达对岸之后,刘光义由衷的赞到:“想不到渡过长江竟也有如履平地的一天,樊先生实在是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