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日月永在> 第342章 泉州(上)

第342章 泉州(上)

  泉州,这片眼下大明所有商人最趋之若鹜的热土,终于迎来它最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这里被格里安奇赞誉为‘东方的威尼斯’,是天地之间最繁盛的所在。
  它是天堂,也是地狱。
  “经过近四十年的恢复,泉州之繁盛更胜往昔,尤其是近十年,泉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位置条件,一跃超过福州、广州、珠江等地,成为我大明眼下商贾最多、海船最多、财税最多的府。”
  泉州知府李清泉接了圣驾,而后便被朱允炆召到了御前进行汇报。
  “建文八年,泉州港通贸的国家达到四十余个,其一年的税收便达到了八百六十万两,按照市场价值的换算,超过了南宋时绍熙年的水平。
  其中现银有近五百万两,余下的便是银行的等价票券。
  这些现银多来自南洋和部分东瀛的大名。”
  年税八百六十万两,一府之税超过洪武三十一年时,全年的国家现银收入?
  改开的成就是巨大的。
  朱允炆也是大受鼓舞,脸上挂起了笑容,抚掌赞叹:“好啊,好啊!
  这些年,那句治隆唐宋的话听的朕这张脸皮都快磨厚了,直到今天,朕总算有资格应下这个赞美。
  泉州给朕的脸上争了光啊。”
  皇帝龙颜大悦,这泉州府上下的官员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十年奋斗,泉州凭借一枝独秀的经济实力,在大明政坛中的政治分量也是水涨船高。
  做泉州的知府,进步起跳也是一省布政,就不存在从参议、参政慢慢熬的可能。
  而上一任的泉州知府,更是直接码过地方,进了商部做左侍郎。
  “你刚才说,部分现银来自东瀛的大名?”
  开心之余,朱允炆陡然想起方才李清泉说过的话,略有疑惑起来。
  他对日本这个国家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好感,准确来说是对这个国家具有偏见。
  不仅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立场和战争史,更因为这个国家拒不承认曾经犯下的屠杀史和累累罪行。
  自己祖上做过的事不承认,还玩了命美化自己,咋跟某些人一个德行。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家都有偏见。
  也因为这其中夹在的偏见,朱允炆自然对日本史很难提的上有多少的了解。
  朱允炆印象中的日本,除了是中原上千年的附庸国以外,在明朝时期,就属戚继光抗倭算是有关联的史实,虽然经过多方佐证和地方府志,沿海闹倭,跟当时的日本政府没有一毛钱关系。
  “是的,自从沿海倭寇肃清后,来自东瀛的大名就开始寻找与我大明通商的合作。”
  李清泉似乎想起了什么,忙回答道:“陛下,东瀛人管当年海上的倭寇叫浪人,他们也在捕杀。”
  “他们为什么要捕杀这些倭寇?”
  朱允炆乐了,而后语带嘲讽的说道:“这不都是他们国家盛产的垃圾吗。”
  “听那些东瀛商人说,他们的将军希望能向咱们大明称臣。”
  历史在朱允炆这打了一个急转弯。
  洪武三十年,日本南北朝统一,室町幕府完全执掌日本的国事,时任征夷大将军的足利义满野心勃勃的想要窃取属于天皇的权力,为此派遣使团来到大明,向太祖高皇帝称臣进贡,但被太祖拒。
  太祖认为日本的天皇(对明称日本国王)才是正统君主,不承认足利义满这种类似曹操、董卓之流的军阀派的军官做君主,属于乱臣贼子。
  为了争取太祖的支持,足利义满还派遣军队清缴‘倭寇’,将人头献给大明,仍然不得支持和敕封。
  太祖驾崩后,朱允炆登基,支持复开洪武海禁,足利义满看到了机会再次向大明派遣使团。
  这次的足利义满才得偿所愿,被朱允炆敕封为日本国王,从此算作正统,虽然日本国内仍然不支持足利义满的政治正统,但是在国际政治地位上,足利义满是名副其实的日本君王。
  但是这个时空,足利义满没有这个机会了。
  穿越来的朱允炆极度厌恶日本,日本第一次派遣来大明的使团,时任礼部尚书的郑沂向朱允炆汇报过,结果后者连见都懒得见就打发了。
  后来郑沂坐反诗罪被斩,继任的礼部尚书王谦和朱高炽就更懒得对日本使团上心了。
  这么多年过去,足利义满还是没能得偿所望。
  日本的历史朱允炆不感兴趣,但他现在对日本的银子特别感兴趣。
  南洋有银子和铜金他朱允炆现在已经知道了,听李清泉刚才话里的意思,日本的商人似乎也挺有钱?
  “东瀛的商人很富有?”
  “是的。”
  提起钱来,李清泉顿时兴奋起来:“这群东瀛商人这些年一直从咱们泉州大肆采买,在泉州银行开办的户头,第一笔就直接就注存了一千万两!”
  开户存一千万?
  朱允炆的脸色马上灿烂起来。
  有钱好啊,他朱允炆现在最喜欢的就是有钱的韭菜。
  “这群玩意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东瀛国内盛产金银。”
  接过朱允炆问题的是身旁的顾语。
  “回陛下,臣当初在泉州做皇商分会会长的时候,也跟这群东瀛人打过交道,他们的国内地动频繁,有大量的露天银矿和金矿。
  这群东瀛大名的手笔一向极大,当初东瀛人找过臣,希望从咱们大明的手里购买福船,用以扩大海运所用。
  当时这件事臣具悉奏本交过内阁批复,同意东瀛人以一艘三十万两的价格购进福船,这群东瀛人一口气就买了整整二十艘。”
  福州船厂下的福船,成本在四到五万两,卖三十万,也算是够狠了。
  但朱允炆心里还是一阵别扭,早知道这时候的日本那么有钱,说什么也得卖五十万、八十万啊。
  “泉州的海商里面,有东瀛人吗?”
  开心之余,朱允炆突然想到这么一个严峻的问题。
  “有啊。”
  李清泉连想都没想就回答道:“不仅泉州商会里有东瀛人,包括泉州海商几个大型的商号,都有东瀛人的股份。
  这些东瀛人的手笔大方,动不动就是几船几船的银子输送,海运司的胥吏,光每次称银子的重量都要忙活好些天。”
  朱允炆哪里知道,在十五到十七世纪,整个世界的白银三分之一以上都来自于日本。
  张居正一条鞭法的顺利推行,绝大部分依靠当时日本的白银输送,使得明末时期国家的现银暴涨,同时也催生了资本萌芽。
  后来日本政府在十七世纪初出台政策限制白银对明流出,更是直接导致崇祯朝白银流入锐减,国家出现严峻的通货紧缩,使得本就已经不堪重负的明末王朝经济体制崩溃。
  而现银的进口量不足,也使得铜钱汇率发生贬值,民间出现通货膨胀。
  紧缩和膨胀两个完全矛盾的经济点,竟然在崇祯朝同时发生,看似不可思议,但却恰恰一起发生了。
  这个问题,其实朱允炆眼下的大明本也会发生,只不过银行的成立将这件事压制住了,这一点上,格里安奇在银行建立之前曾向朱允炆做过解释。
  “大宗的贸易行为,商人都使用白银货币,而在日常生活中,百姓用到的都是铜钱交易。
  铜钱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货币体系,并不是单纯的作为白银的辅币存在,如此一来,铜钱和白银之间就存在一个汇兑的问题。
  但这个汇兑的关系并不稳定,一旦现银流入过量,对外的贸易顺差无限扩大,那么国内的铜钱就反而会增值,因为白银不值钱了,再想以一两现银汇兑一千文铜钱,本身就不会被市场所接受。
  民间的小额交易才是国家经济体系的基础,纯粹使用高价值的白银货币来结算是不方便且不合适的。
  所以,想要稳定汇率,就必须要由国家出面监控。
  贸易顺差大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必须由国家出面进行货币调控,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大规模印发铜票,回购市面上的现银,通过本身并不值钱但却具有信用价值的银行有价票券来替代大宗的白银货币。
  总而言之,就是国家要为民间常用的铜钱货币体系进行兜底,稳住铜钱跟白银的汇兑不出现太大波动。”
  这些涉及国家经济体系的知识,朱允炆听得云里雾里,但他还是觉得格里安奇似乎说的有道理,一副很厉害的样子。
  要不然,他怎么能愿意让格里安奇这么一个洋鬼子担任中央银行的第一副行长。
  建文朝有银行,崇祯朝没有啊。
  所以当日本限制白银出口之后,崇祯朝那早就不堪重负的糟糕国家经济,直接炸了盘。
  朱允炆突然发现,治理一个国家好像真不是他以为的那么简单,不单单是把国内内政搞好,国外的仗打好就成的。
  他本来来到泉州的主要目的是清查皇商垄断的事情,但泉州的资本好像已经高度的发达,这里的经济体系完善并且无数个个体在其中受益,关系更是盘根错节。
  如果他现在就直接搞一刀切,会不会重创掉这条经济大腿?
  就眼下的情况来看,大明经济体系中,最亟待解决的不是皇商的垄断问题,而是这么一群已经将触手伸进泉州的外国游商。
  能够吸引到外资注入,本身就是资本兴起的前兆。
  “派人往南京,召格里安奇来泉州。”
  涉及经济领域的事,朱允炆不懂,所以他要选择用懂行的人。
  不拘于国家和地域之分,能对大明有用的高精尖人才不用可惜了。
  “现在泉州城里,除了东瀛人掺了一股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国家的商人?”
  “天方,也就是陛下唤作阿拉伯的国家也有。”
  李清泉如实回禀:“泉州海商的贸易对象有很多,做生意嘛,有钱赚就大家齐心合力,所以泉州海商的成员中,国外商人的比重也是极大的。”
  一大串的泉州信息走朱允炆的耳朵进入大脑,弄得朱允炆都有些脑仁胀痛之感。
  泉州太‘大’了,大到一时半会朱允炆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泉州的事情,这里的经济体量超过整个南直隶,这里有着无数国家的海商掮客,所以朱允炆决定在这泉州多待上几天。
  “朕来之前的路上,顾语就跟朕汇报过,说在泉州有一处海湾酒楼,是泉州最好玩的地方。”
  李清泉脸上闪过一丝暧昧,嘿嘿笑道:“陛下若是能莅临,那自是极好的。”
  “那就去看看吧。”
  朱允炆微微侧首,顾语便心领神会的点头退下。
  他得去执行清场任务了。
  这可不是一件小工程。
  海湾酒楼成立几年来,别说清场了,往来的达官显贵就没断过长龙,属于排队都挤不进去的地方。
  停一天,那可是几万甚至几十万两的营收!
  “吃、喝、玩、乐,这海湾酒楼应有尽有,也不全是污秽的风花雪月之地。”
  陪在皇帝身侧,李清泉大力推崇着这张泉州的名片地标。
  “全国各地的戏班、国外蛮夷的玩意、杂耍,这海湾酒楼全齐。”
  “妓女也是各个国家的全齐吧。”
  朱允炆随口一说,反倒让李清泉会错了意思。
  男人嘛,大家都懂。
  皇帝也是男人,关心一下这方面的事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合适的不是?
  “这个,臣就不太理解了。”
  李清泉虚伪的一本正经:“泉州的事多且冗,加之各国往来游商如过江之鲫,臣这几年可谓是埋在案牍之中,这海湾酒楼也就是偶尔去几回,跟那些外商吃顿饭。”
  “那这么说来,卿家的外语应该学的不错了。”
  朱允炆只是恰好想起了这么一个梗,随口一说,但是看李清泉那变颜变色的脸,好像还恰好说准了?
  “都是为了地方之事,臣才自掏腰包请了几个蛮夷当老师。”
  李清泉还在这跟朱允炆打马虎眼,顾语已经折返回来。
  “恭请陛下移驾。”
  古有云,窥一斑而知全豹。
  朱允炆想起来去海湾酒楼,自然不是纯粹去见识一下这个大明眼下最顶级的娱乐场所。
  圣驾起,数千锦衣卫拱卫着御辇从知府衙门起驾,直驱目的地而去。
  说实话,像这种场所,朱允炆真的没少去过。
  虽然那都是记忆中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但他也算是吃过见过的人。
  在几百年前的大明,一个古人没有电、没有现代化的时代,就算是娱乐会所又能有什么好玩的。
  无非就是听戏子唱唱曲、跳跳舞,喝点小酒助助兴的功夫睡一觉。
  多么枯燥乏味的时代,能有什么值得流连忘返的?
  但朱允炆现在不得不承认自己小觑了古人的‘情趣’。
  如果不是门头上高悬的匾额上写着‘海湾酒楼’四个烫金的大字,光看门头和两侧那高大的石狮雕像,朱允炆还以为他来的是一处行宫呢!
  “占地高达三百亩,内里亭台阁楼无数,还有一个小型的苑林,中外诸国奇珍异兽皆蓄与内。”
  不提雕梁画栋的软件,单说一个占地的硬件配备,在堪称寸土寸金的泉州包下如此大一片,那就不是一笔小投资。
  “叩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酒楼背靠大海,正面又是一片宽阔至极的跑马地,几排大好几百名莺莺燕燕此刻跪满了朱允炆的眼帘。
  这顾语倒也是真会安排,把酒楼里的除了厨子以外的男人全部赶了个一干二净,戏子,甭管是卖艺的还是卖身的倒是都留了下来。
  这还真是应了一句什么妖魔鬼怪都有。
  朱允炆打眼扫了一圈,好家伙小半数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不是大明人。
  你说这些戏子也好、婊子也罢。要是有南洋人、阿拉伯人,甚至是欧罗巴人,朱允炆都能理解。
  但是这里面竟然还有几个黑妞!
  玩挺嗨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