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大宋燕王> 第645章 时机

第645章 时机

  数天后,赵构召建王赵玮入德寿宫。
  见礼之后,赵玮在一旁落座,而后恭声问道:“父皇身体好些了吗?
  “嗯,太医来看过,没有大碍,多休息就好了。”赵构看着对方回道。
  “无碍就好,大宋离不开父皇,父皇可要保重身体,有什么不适,可要及时召太医。儿臣会时常进宫来看望父皇。”赵玮很是恭敬。
  “玮儿,你最近在忙些什么?”赵构却忽然问道。
  “最近一直在府里看书习字,也没有特别忙碌。”赵玮小心回道。
  “最近朝中吵的很厉害,看你不发一言,应该也有想法,跟我说说,你怎么看?”赵构问道。
  “诸位臣公不论怎么吵,都是为了大宋好,他们吵的越厉害,说明他们越赤诚,如果都和和气气,漠不关心,那才是问题。”赵玮稍稍想了一下,慢慢回道。
  “嗯,很好。”赵构满意的点点头,而后又问道:“那你对战、和之事怎么看?”
  赵玮直言道:“儿臣以为此时确实是天赐良机,金人内乱,从长江一路败逃北归,无暇南顾,正是我们大举北上,收复故土之时!之前金人举兵百万,尚且不能攻破长江防线,早已没了士气,又一路败逃,士气必然更加消沉,而我们的军队正气势如虹,两相比较来看,大宋明显占据优势。如果不能把握住这次机会,恐怕以后再难收复故土。儿臣建议对北用兵,暂时不要想议和之事,等夺回汴京、黄河,再依据形势决定是战是和,单就目前情形来说,当战不当和。”
  赵构听完此话,沉默片刻,而后问道:“玮儿,你进宫多少年了?”
  赵玮回道:“儿臣六岁时第一次进宫,今天三十六,进宫三十年了。”
  “是啊,三十年了,时间过的可真快,你长大了,而我却老了。”赵构叹息道。
  “父皇还年轻,儿臣也还小。”赵玮小心回道。
  “不用安慰我,我自己我知道,你不小,而我真是老了,这大宋江山终究是要靠你的。”赵构说这句话时,目光停留在赵玮脸上。
  “父皇千万别这么说,大宋江山除了父皇,谁能挑的起来?”赵玮恐慌万分,急忙推谢。
  “行了,我倦了,你先回去吧。”赵构言罢,摆了摆手。
  “是,父皇好好歇息,保重身体,儿臣告退!”赵玮起身,缓缓退出德寿宫。
  赵构望着空殿,沉默良久,而后一声叹息。
  数天后,五月二十八日,赵构颁布诏书,宣告天下:立皇子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皇太子虽然选定,但朝中并没有因此停止争吵,每天依然对战和以及怎么战的问题,争吵不休,却始终拿不出注意。
  又过数天,赵构再次在德寿宫召见赵昚。
  两人叙说几句之后,赵构声言这几十年为大宋江山操碎了心,如今实在是倦了,随后表明了禅让之意,要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
  赵昚闻言伏地痛哭,坚决请辞!声言大宋江山几十年前,风雨飘摇之际,是父皇于危难之中重建了朝廷,如今大宋并不安稳,天下黎明百姓离不开父皇,大宋江山离不开父皇,请父皇万万不可再提禅让之事!
  谁知赵构却是心意已决,话已出口,没有反悔的余地,他也不愿反口,直言禅让之事他已经想了很久,刚好遇到金人南下,就耽搁了下来,如今金人退走,朝政安稳,正是最合适的时候!
  赵昚痛哭,坚决推辞不受,请皇上收回成命!
  当晚,赵昚留宿德寿宫。
  第二天,赵构口诏陈康伯等宰辅之臣入宫,说明了他禅让皇位给皇太子赵昚的决定。
  要不要禅让,这是皇帝家室,陈康伯等人没有请皇上收回成命,只是跪拜领命。
  当天,颁布禅让诏书,由皇太子赵昚继承皇位,赵构改称太上皇,皇后吴氏改称太上皇后。
  在诏书颁行的同一天,赵构搬出德寿宫,离开住了三十多年的皇宫。
  当时天降大雨,赵昚痛哭流涕,亲自为赵构牵引马车,离开皇宫。
  得知消息,赶来皇宫附近的满朝文武于东华门外列队送行,马车到处,百官跪拜!
  赵构的马车方出东华门,离开皇宫不过数丈,赵构便令赵昚回宫去,皇宫不可一日无主,剩下的路,他自己走!
  赵昚于雨中伏地跪拜,痛哭流涕。
  赵构的马车仪仗渐渐远去,消失于御街之上,隐于烟雨之中。
  当天赵构搬进新的宫殿,改称德寿宫,宫中亭台楼阁,花鸟鱼虫,一应俱全,比皇宫中更宽敞、宁静,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逍遥生活。
  在烟雨中送走太上皇之后,陈康伯为首的文武百官扶起全身湿透、几乎全无力气的赵昚,拥簇他从东华门进入皇宫。
  内侍省赶紧为赵昚梳洗更衣,文武群臣则准备迎接新皇登基。
  一个时辰之后,赵昚被内侍省都知和一众内侍半推半拉的带进大庆殿,推至宝座之前。
  赵昚此时仍然痛哭不已,双眼红肿,站在御座旁边,丝毫没有坐下的意思。
  文武百官等着叩见新皇,而赵昚辞坐,坚持要等太上皇回来,一时之间,内侍省都知也手足无措。
  陈康伯、朱倬等文武百官在殿下,一连请坐七次,赵昚才在内侍省内侍的推拉下半坐上御座。
  殿下等待许久的文武群臣当即跪拜,三呼万岁,拜见大宋开朝以来第十一位皇帝,朝廷南渡以来的第二位皇帝。
  至此,赵昚登上皇位,开始了他励精图治的一生。
  赵昚登基之后,朝堂上文武群臣关于是战是和的激烈争论很快消失,变成了一个声音,最终归结于四个字,恢复中原!
  绍兴三十二年七月,就在赵昚登基为帝的第二个月,去年临危受命主持镇江防务却迟迟不见人影,最后在金人撤退之后才姗姗来迟,而后闲居建康达半年之久的主战派老臣张浚被诏入朝中,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
  在征召张浚入朝之前,朝中为推谁为帅,主持北伐大计商讨许久,放眼望去大宋军中曾经名满天下的将帅已经几乎没有了,去年统兵御敌的老帅刘锜,已经于去年腊月病死镇江,唯一只剩的一个老帅就是张浚,可他已经闲居二十年,未理朝政,更未参与军务。
  但主战派在朝中找来找去,除了张浚还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虽然他年纪大了,已经六十五岁,但他曾经作为将帅统兵数十万,与金人交战多年,跟岳飞、韩世忠、刘锜、刘光世等名帅齐名,在大宋朝堂和军中威望甚重。
  况且张浚还做过多年宰相,军务、政务全都十分熟悉,北伐之事太过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非常需要懂军懂政的人,所以商量来商量去,还是由他来主持北伐最为合适。
  在张浚被调入朝中担任知枢密院事,他与激进的主战派宰相陈康伯马上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二人的目标只有一个,马上北伐!立即北伐!
  然而,朝中还是有不同的声音,而这声音同样来自主战派,只是他们相对保守,这其中以杨存中和新皇赵昚的老师史浩为首。
  他们二人,一人是太上皇赵构的心腹,一人是在赵昚登上皇位过程中立过大功的老师,他们所说的话,赵昚不得不重视。
  以统帅殿前司多年的郡王杨存中和新皇的老师、参知政事史浩为首的主战派保守派,认为此时北伐太过仓促,整个大宋不论是君臣官吏,还是军队百姓,都没有做好准备,贸然北伐,定然会吃亏,建议先稳后方,再图北进。
  具体思路是,先在长江一线建立稳固的防御,不论将来北伐结果如何,确保江南不失,江南安全,后方稳固,朝廷和百姓才能全力支持北伐,而后稳步向北推进,待时机合适,便可收复中原!
  依据他们的设想,在北伐之前,最好准备五年时间,最少也要三年。
  三年时间,陈康伯不能接受,张浚更不能接受。
  于是掌握军政大权的二人在赵昚默许下,开始征调兵马、筹集粮草,积极筹备北伐。
  在朝中明里暗里都在准备北伐之时,赵昚接受了史浩的建议,以太上皇的名义下诏,为岳飞平反冤狱,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西湖栖霞岭,赦还其被流放的家属,访求后人,特与录用,以此提士气,振军心,慰万民!
  同年十月,朝廷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荆襄、淮西百姓闻言,奔走相庆。
  除此之外,新皇赵昚逐渐开始为其他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其中就包括绍兴二十四年状元张孝祥。
  主战派纷纷得到重用,朝中有张浚、陈康伯、杨存中、史浩等人,前线亳州、宿州则有张孝祥和南渡归附的辛弃疾等人。
  从朝内到朝外,从临安到边境,全在积极备战,新皇登基之后,整个大宋气象,为之一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