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其他>爱妃,医了本王吧> 第二百四十章 站不站列?

第二百四十章 站不站列?

  明钰不再说话,他已经做了兄长该做的事,说了该说的话,那就到此为止了。再维护妹妹,他会对自己而不耻,会对那个受伤的人更愧疚。
  “你真不会做大哥,瞧把你妹子娇惯成什么样了,她这么不可一世,很容易受挫。放心,念你曾经救过我的命,我会替恩公好好教育她,让她知道怎么样做人。”
  这个要替他教妹妹做人的人自是卫初晴,而后她果然说到做到,不仅挫了他妹妹的傲气,接着又是一阵寒风暴雨般的打击,让天之娇女尝到了现实的残酷。明钰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却想不到她比预料得更决绝。
  “陛下,输赢已分,明珠公主与我实力悬殊,根本不是我的对手,所以若我真想刺杀太子,何必畏惧她呢?我早得逞了,哪还会遭了她的阴险算计?她趁我不备偷袭暗算,非法绑架,私刑审问,意图谋杀,而他,”
  卫初晴义愤填膺地说道,先是指责明珠对自己动用私刑,严加拷打,陷害忠良,然后又指向明钰,
  “作为三军的军师,英明神武的世子大人,却混淆是非,知情不报,助纣为虐,诬陷我的至交好友,埋没忠良。陛下,草民一人承受这些欺悔倒是忍耐不发,却不想有人恶人先告状,欲陷我于死地,其心狠毒,令人发指。陛下要替草民做主啊!”
  皇帝还在震惊中没有回过神,他想不到卫初晴有这般实力,当真能够扛起三百斤左右的大鼎,于是对于她的痛诉,不像刚才那么反感了,好似有了点耐心:“卫初晴,你说明珠对你动了私刑,可你身上怎么没一点伤口?”
  卫初晴答道:“陛下,这便是那些对我施行之人阴毒之处,她们在我的关节处扎入细若牛毛的竹刺,让我行动不便,却又掩饰了她们的恶行。”
  皇帝脸色一变,“当真如此狠毒?”
  这丫头若是不受伤,实力更甚于现在。
  “陛下,若要验明正身,不如御医一看便知。”卫大小姐提议道。皇帝也想确定她是否受伤,便让寰莺公主带她去了御医院,他得暂时待在正殿上朝。
  明钰与明珠也跟着去了,她们一行人走后,正殿前的宫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两对文武百官,左右领首的一个是左相上官桀,一个是靖国公,左相后头有着两个人,一个是礼部尚书一个是御史李翰栋。
  这自是解禁以后的淳于澈与监察官。
  开朝以后,百官启奏,最先上奏的是左相,他说了契丹使臣与王子为暹罗刺客密信一事前来请罪,已经入了七玄国境,询问皇帝要如何接待?
  对于契丹认错态度良好,大臣都认为要宽容接纳,以德感化,弘扬国威。靖国公却不以为意,认为此事仍有疑点,契丹主动请罪,表明他们做贼心虚,确实有图谋之心,为了以防万一,还请皇帝派人监察,不可大意。
  一方是宽容接纳,一方是谨慎提防,两方相持不下,最后皇帝发言:“靖国公说得在理,契丹此番入我七玄,若单纯为了请罪一事,朕便听从诸位爱卿的意见,不计前嫌,重归旧好。但如今不见对方诚意,还需谨慎防范,便依靖国公所言,派人监察他们的言行。”
  于是监察的任务又落在了御史李翰栋身上,但这时不参与接待使臣一事的左相忽而开口:“陛下,臣认为靖国公所言极是,派人监察契丹使团,的确可以探知对方诚意。臣也相信李御史看人的眼力与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不过,”
  左相上官桀露出迟疑之色,看了眼自始至终不发一言的淮清王,然后继续说道:“臣认为直接派御史过去,大张旗鼓,会打草惊蛇,适得其反。倘若契丹果真包藏祸心,必然不会显山露水,落人把柄。他们若真狡猾善变,捧场做戏,蒙蔽了监察御史,后患无穷。”
  上官桀的意思就是派人监察可以,那得看派什么人去,怎么个监察法。
  皇帝沉吟道:“爱卿有何意见?”
  “臣认为监察一事得秘密进行,不如派个密探。”上官桀回道。
  皇帝没有回应,不说好也不说坏,此事便到此为止。接着其他大臣便接着上奏着地方上的民情与灾况,也有言官说些无关痛痒的谏言,什么陛下勤批奏折,天下百姓免遭殃,什么陛下修身养性,国土江山日月长,一堆金石良言,皇帝受用无比,从谏如流。
  君臣间的谈论逐渐到了尾声,已快到了下朝时候,皇帝再次问道:“众卿家还有何事启禀?”
  左相站正了身子,持笏默立,他这样出身事外的态度,表示已无事可奏。靖国公瞧了眼依旧身板挺直,一言不发的淳于澈,跨出一步,欲要说话,而此刻有人先于他开口了:
  “臣有事启奏。”
  皇帝看了说话的人,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淡淡说道:“你有何话想对朕说?”
  说话的人自是淳于澈,眼下他奉上请罪奏折,承认自己驭下不严,使得流弊叠生,养出骄兵败将,黄营将士言行冒失,不计后果,违反军纪,闯下大祸,现已严惩一干疏职人员,以儆效尤。
  “臣自知难辞其咎,亦愧对于伤亡士兵,特自免俸禄三年,请陛下恩准。”淳于澈走至大殿中央,抱拳请罪。
  皇帝看了奏折,不露喜怒之色,“还知道来请罪,罢了,如今你也受到了该有的惩罚,朕就念在故去的宣威将军对七玄一片赤胆忠心,宽恕你一回。”
  皇帝似乎有些倦怠,拧着眉心,犯起了头痛,在百官眼里他是一个被国事烦忧,操心朝政的君主,如今又为了一个监管不力的臣子而伤神。
  “皇上,臣还有一事禀报。”靖国公在皇帝打算退朝的时候,又启禀道。
  “爱卿还有何事?”皇帝掩着的眼皮微微一掀。
  “启禀皇上,黄营将士贬为乡兵以后,三军军营不足三万人,按着兵制,京师的常备军要备足五万人左右,用以不时之需。眼看契丹使团即将入京,其来意不知,为谨慎起见,必然要布兵防守京都关口以及周边,故而臣恳请皇上下令选兵。”
  靖国公神色郑重,对于契丹入京一事他最为关切,与左相的中立不同,他的态度很坚决,站在与契丹对立的一方,时时刻刻把对方看做居心不良的阴谋者。
  皇帝看了一眼淳于澈,同意了这个选兵的建议,“黄营士兵虽空缺了,不过朕怎能让三军军营空缺一个?如今有人预谋反叛,番邦狼子野心,已是内忧外患之际,正需人才,而三军军营士兵良莠不齐,是该重新整顿。这样,朕明日张榜选兵,此事就交由军师来主持。”
  靖国公谢恩以后,朝着淳于澈意味深长地一笑,虽然透不出什么意思,不过好似选兵一事与淮清王有什么关联。
  果然缄默的淮清王又开口了:“陛下,选兵一事,臣认为不妥。”
  皇帝脸色淡淡,心不在焉地问道:“为何不妥?”
  “敢问陛下欲如何选兵?”淳于澈问道。
  “自然是按照七玄的募兵制,难道还是前朝的世兵制么?王爷似乎对七玄的兵制有微词啊?”靖国公凉凉说道。
  “募兵制有不足之处,本王不道明,通晓兵法的靖国公也懂得,何必牵扯到前朝之事?”淳于澈冷了脸色,避开靖国公的话锋,转而对皇帝说道:
  “陛下,七玄安平已久,百姓们勤于农事,作战意识薄弱,积极性与凝固力不强,若此刻募兵,须得经年累月地训练,才能编军。军师文经武略,用了五年的时间编织了一支神兵,所谓选兵容易养兵难,募兵不仅耗费国力,而且会延误农事生产。”
  “而且眼下并无战事,陛下何必急于一时?新兵固然可以提高军队实力,但矛盾分歧也会影响排兵演阵,阵型容易出现分裂崩溃,欲速则不达,万事得循序渐进。臣认为与其消耗国资选兵,不如再给黄营的士兵一个机会。”
  淳于澈说得在情在理,顾着全局,出发点是七玄的财政与军队秩序,原意是好的。然而一番劝解,并未能改变皇帝的态度,此时便有人出列了,那人便是御史李翰栋。
  “陛下,好事多磨,寻常人家又怎会放弃良田来应兵呢?大多数是良田埋没,居无所定的流民老弱无战才,甚至还有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这些人不守纪律又无组织性,招纳这些人不定会出个什么乱子。臣认为淮清王所言极是,请陛下三思而行。”
  李翰栋此刻站在了淳于澈这边,百官都开始窃窃私语,相互使眼色交流,他们都在看形势。
  禁足一月以后,朝中的派系有所变动,原本归顺淮清王这边的文武官渐渐趋于中立,一些立场坚定的官员这些日子过得甚为艰难,总是受到靖国公那一党的刁难,愈加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但有眼力见,目光如炬的人,已经看出了势头,又开始动摇了立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