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其他>晚明霸业> 第875章 沈阳光复

第875章 沈阳光复

  吴泾入了大明的军营之中,自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
  至于回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虽然现在他崽满清的地位越来越高了,但是一家即将倒闭的公司,是不值得他这种高级人才逗留的。
  况且吴泾对于大明还有绝对的忠诚。
  与满清同归于尽这种脑残的事情,可不是他做得出来的。
  想想这些年受过的委屈,吴泾的内心颇为感慨。
  高燕对接了暗号,恭恭敬敬的给这位无名英雄敬了一礼。在高燕看来,像是吴泾这样的英雄,甚至比自己都伟大。
  然后变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进攻沈阳城中。
  守城的将士的士气早就低落到了极点,防线岌岌可危。
  高燕也不着急一天两天,让军属火炮城门猛轰,节约战力。
  腊月三十,清廷内部终于做出了逃往大围场的决定,好歹那也是满洲的发祥之地。
  当天夜里,城中满洲兵三千余人,护送着皇帝和太后,以及一应文武重臣,开城突围,在付出千余条性命之后,终于突破了将士的围堵,一路朝北逃亡而去。
  高燕明知敌酋夜遁,却不追赶,只是重新布置防线,继续围攻沈阳。参谋长知道这是兵力不足的缘故,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条大鱼破网而出。
  相比东虏的“伪帝”,沈阳才是更为重要的目标。
  光复沈阳,无疑意味着辽东彻底光复。
  无数的将是鲜血洒在辽东,国家损失了无数财富,总算解决了从神宗时代延续而来的辽患。
  建兴四年,正月初二,沈阳城里的守军向高燕投降。同日,明军进驻沈阳,接管沈阳城防,甄别俘虏。释放被奴役的汉人,发放粮食予以安顿。
  参谋长站在城墙上,看着下面往来的人流,脸上渐渐泛出不解:“沈阳的汉人似乎不怎么高兴啊。”
  事实上还有汉人为了割掉鞭子而伤心流泪,两代奴化,竟然有如此之威。
  “被当牲口养了这么久,估计心里也怕得很。”
  参谋长默然点了点头,又道:“接下去还打么?再往北就要出边墙了。”
  “陛下给咱们万国坤舆图是干嘛的?”高燕嘿然道:“非但要打,还要打到大明边界以外去!否则叫什么开疆拓土?”
  参谋长也忍不住干笑一声:“这倒是,费了这么大力气总不能就落个‘收复’失土的名头。只可惜慢了一步,若是能在年前打下来,正好让卢丫头在元旦大朝上报捷。那得多风光!”
  卢木兰作为第一军团的训导官,在沈阳入城式之后就带着文书、簿册,以及收缴的清宫宝物返回营门口,乘船前往天津。
  报捷京中。
  与卢木兰同去的,还有第二军团第四师的王勤才。
  王勤才在冬季攻势中表现抢眼,非但军事能力上让人侧目,其清晰的全局观更是让人佩服。这回四师长派了王勤才作为第二军的报捷人员,显然也是有心重用。
  如今陛下整军经武,肯定还要组建更多的主力部队,说不定王勤才还能成为大明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将军。
  卢木兰与王勤才同船,本对这位年轻少校充满了好奇,但想到这人不过二十,却心狠手辣。之前东虏俘虏说杀就杀,简直就是跟陈德一样无视人命的屠夫。就算那些人罪大恶极,也该由有司裁判,岂能如此草菅人命?
  王勤才年轻敏感,知道卢木兰对自己十分排斥。更没有自讨没趣的道理,上船之后便进了船舱,铺纸研墨,先给父亲写了一封平安家书。
  接下去的日子里,他都在考虑该如何写一封得体的书信给自己的梦中情种,但直到下船。他始终只写了一句:“见字如晤”。
  这种惆怅一直冲淡了王勤才对获胜的喜悦,反倒显得他格外老成。
  徐梁对于王勤才这个人倒是有些印象,当初在帝国军校,是表现非常不错。
  而纵观辽东之战,此人的表现。
  ——此人用兵好奇而敢于行险。不是大帅之才。不过下手果决,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又能从大局出发正确判断局势,做出最有利的选择,这是名将才有的特质。
  徐梁心中暗暗评价王勤才。想到此人不过二十,更是欣喜。
  年轻就意味着可塑性更强,如果能够在让他在战争沉淀下来,能够真正明白“以正合,以奇胜”的精髓,那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尽快安排他入见吧。”徐梁对柳如是道。
  柳如是早就将徐梁近期的行程表放在了脑子里,道:“陛下,最快也只能在十六日之后了。”
  从腊月二十到正月十六已经成为了明廷法定春节假期,各部寺局署除了安排人当班之外,全都放假。这种丧心病狂的假期让徐梁不怎么愉快,好像突然之间就没事做了一样。不过这也是张弛之道,若是一味紧绷,整个官僚体系恐怕都会崩溃。
  舍人科的年轻人也因此真正敬爱起了他们的“印君”,因为柳如是宣布舍人科不用轮值,这段时间的值班都由她一个人顶了。
  “他一到北京就让他来见我,权当朋友走动。”徐梁说完,又道:“今天内阁是袁先生值班?”
  “正是。”
  “送两盒白糖去。以后年节之前都给京官发送年货,各地州县也增加一项支出。”徐梁道。
  柳如是略一迟疑道:“陛下如此一来,不会太铺张了吧?”
  “我治官吏之严苛,恐怕不逊于太祖时候。要想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多吃精料。国家有钱之后,官员的待遇要渐渐向两宋看齐。”徐梁道。
  柳如是心中也是高兴,福身谢了皇帝。
  徐梁跟柳如是说完话,又道:“现在还有一桩事体,我十分挂心。”
  “不知可有臣能为陛下分忧的?”
  “人口。”徐梁道:“这次各布政司报上来的人口,全部加起来只有一万万五千万,也就是一亿五千万人。”
  “恭喜陛下,这恐怕是汉唐盛世都不曾有过的治政吧?”柳如是一脸惊喜,其实她早就看过这封题本了。
  徐梁没有丝毫喜悦:“我才秉政几年?少学那些没用。”他道:“让人担忧的是,成年男女所占比重最大,青年最少。”
  “这有何不好么?”柳如是疑惑道。
  “如果将人口分布列成一张图,十六岁成丁,五十岁以上为老年,则为老中青三段。”徐梁随手画了三个图:“看,如果十六岁以下的人口最多,则未来十年内,人体总数就会上升。反之,老年人口最多,则未来人口就要下降。”
  柳如是想了想,的确是这个道理,不由点头。
  “现在我朝成年男女人口最多,显然是因为战乱和天灾导致老年、幼年这类的薄弱人口受到了打击。未来很可能出现老年人口增多,全国人口下降的可能性。”
  柳如是想了想道:“陛下,为何不会出现少年增多的可能呢?百姓安居之后,必然是要结婚生子的。”
  “我也希望如此,但如果没有外部的刺激,恐怕不会出现这种生育高峰。”徐梁皱眉道。
  明人从未有过计划生育的想法,信奉的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如果只靠民间自觉,人口的确会随着环境安全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这个过程却需要十年,乃至数十年的积累。
  “等假期结束之后,你部发文内阁,提请建立卫生总署。四月之后,天花药要分配到全国各个州县。只要登记在户的新生儿都免费提供接种。”徐梁道:“这事也叫喻将军知道,从杏林大学分些人手出去。”
  柳如是一一记录,又道:“陛下,之前皇帝妃待产时,杏林大学为孕妇检查、接生,都是免费的。臣细细看过单据,其实所耗物力财力并不多,只是人力有些吃紧。如果能够增加妇科医的数量,在全国推行免费孕检和接生,更容易让人登记入户,接种也能方便许多。”
  徐梁点头道:“这个想法不错,具体需要多少人,可以与太医院和医科大学等商议。
  如果专科医生培养时间过长,也可以考虑对护士进行专科培训,总比之前的产婆靠得住就行。”
  “如此刺激下来,我大明可就真的是人丁兴旺了。”柳如是高兴道。
  “还不够。”徐梁笑道:“我们大明这些女官也不该孤身终老。原来让你们与军中联谊的事,现在也别停。男有分,女有归,这是大同之世的基础,女官没有个归宿怎么能行?”
  柳如是干笑一声,道:“多谢陛下挂念,只是女官嫁人恐怕不那么容易了。”
  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凡男子能够养家糊口,怎么都不会让妻子抛头露面做事。
  当然,做官跟做事是两回事。然而当官就有官威,一般官员娶个平民女儿都能让那户人家的社会阶层上升一步,又有哪个平民男子敢娶女官?岂不显得入赘一般?
  如此一来,女官的择偶范围就显得十分狭窄,就连军官都更喜欢娶一个无才有德、吃苦耐劳的普通民女在家相夫教子。
  徐梁也知道这种思想即便在四百年后都在流行,否则“白骨精”成为“剩女”的比例就不会那么高了。
  想想还真是个难度极大的问题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