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其他>早安!三国打工人> 早安!三国打工人 第75节

早安!三国打工人 第75节

  甚至在长安之乱,那些人已经罹难之后,他仍然将那些人放在心里,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
  死人的分量是比活人重许多的,压在心里太久,总会让人承受不住。
  但她的那位阿兄一声也不吭,从不提起,更不落泪,于是她便会忍不住地担心,那满腔的悲怆与怨愤一起爆发出来时,会是何等可怕的光景。
  自从她跟着他一同离了长安,虽颠沛流离,但她一直老老实实,从未擅自离群,因而这的确是第一次干了这般大胆之事。
  但当她央求王家人借了马匹与她,跑了十几里路程来到韩家堡时,她是无比庆幸自己所作决断的。
  但陆悬鱼没理解,她甚至重复了一遍,“为我自己?”
  “你为什么要杀他们?”
  “因为他们的父兄有罪……”
  董白又冷又亮的眸子盯着她,“那阿兄为何会救我呢?”
  她一瞬间忽然明白了她的意思。若是以家人所犯罪行论起诛连的话,这天底下恐怕也很少有人能比董白的罪孽更深重。
  但这是不同的,因为董卓并不会同自己的孙女讲起他那些倒行逆施之事,而那个十四五岁的男孩一定清楚他的父兄都做过什么。
  “即使如此,”董白伸出了一只手,按在了她握着黑刃的手上,“阿兄也不能脏了自己的剑。”
  不为那些稚童,而为她自己。
  那些在脑海里翻滚沸腾的血浪渐渐平息了下来,
  她终于叹了一口气,留下一室哭哭啼啼,忙不迭地叩首的妇人和稚童,“我们走吧。”
  走向马厩时,她们路过了正厅门口,其实也没有特别出乎她的意料,老堡主没有活下来,准确说……那个脑袋去哪里了?
  整个邬堡兵荒马乱的,许多流民在搬粮食,还有些壮汉也在跟着搬粮食,不抢别的,就抢粮食这些,特别热闹。但所有人看到她都跟摩西分红海似的,让她畅通无阻地来到了马厩前。
  ……这群人手速真快啊只剩了两匹马!其中一匹还是没有鞍辔的!这是给人骑的吗!
  “阿兄骑那一匹就好,”董白指了指有鞍辔那匹,“那是王家二郎帮我借来的,鞍辔俱全。”
  “也行,”她点点头,“咱们可以共……”
  ……………………
  董白从马厩里牵出了那匹没上鞍辔的马,抱着脖子踩了一脚旁边的小凳就爬上去了。
  爬上去了。
  上去了。
  去了。
  了。
  “阿兄?”
  夜色中的董白骑在那匹杂色马上,连缰绳都没有,抓着鬃毛,还能坐得稳稳的,转过头不解地看着她。
  “……你这骑术是跟谁学的?”
  董白眨了眨眼,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轻轻夹了一下马腹,又拽了一下一边的鬃毛,于是马儿便温顺地迈开四蹄,小跑出邬堡的大门。
  她忽然意识到那个问题是不该问的,因为她应当想得到答案,于是她也夹了一下马腹,策马跟了上去。
  “阿兄,邬堡既除,我们还在王家久住吗?”
  这是个已经透露一点倾向性的问题。她想了一下,“不住了,这两天便搬走吧。不过你同心姐姐有身孕,我们也不能走太远。”
  “那我们去雒阳行吗?”董白眼睛闪闪亮地说道,“我很想去看一看呢。”
  ……这闺女也突然不会说话了。
  “行。”她最后还是应了一声。
  那些妇孺,她杀不杀都是无所谓的。
  ……但也许杀了还更慈悲一点。
  构筑堡主权力最核心的那些死忠骨干已经被她铲除掉了,剩下一群孤儿寡妇无法保住她们的家业,也无法保住她们的阶级,更罔提报仇雪恨。
  至于接手邬堡的人,有可能会是其他邬堡之主,也未必不能是王家人。
  ……说起来有点黑色幽默,小胡子时时刻刻将那叠田契带在身上,珍之重之,但也因为那叠田契引来了杀身之祸。
  而在他尸骨未寒的此刻,才是那些田契最有可能派上用场的时机,收了重礼的郡守在听说韩家堡已经被清空之后,是有可能扶持这片土地的旧主的。
  当她带着董白回到王家祖屋时,王家二郎通宵达旦地守在院门外的小路上,等待着她们归来。
  以及那个比她们本身更加重要的消息。
  她虽一身黑衣,身上的血腥气却浓得无法掩盖,因此王家二郎的眼睛便亮了起来。
  “郎君大恩,虽结草衔环不能报也!”
  “我们明日便准备离开,”她想了一想,觉得这话说出口软绵绵没有什么力度,但还是说了出来,“你若欲取邬堡……待那些流民好一点。”
  离开雒阳三年,再见巍峨雄壮的雒阳城墙,仿佛过了百年,已是上辈子的事。她还记得羊喜骑在骡子上,跟她嘀嘀咕咕怎么做假账骗媳妇,因此只见到那堵城墙,她便觉得心中酸楚,连羊家四娘也轻轻的抽了几下鼻子。
  秋草一大片一大片长得极高,看这模样就知道城中寥落,几乎没什么人,否则断然不会放任这样好的草料在外面荒着。
  李二赶了马车进去,在雒阳城中转悠了一圈。有几个小吏还在守城,但也只守着皇宫,其余地方一概不问。东三市已经被烧净了,只剩断壁残垣,住不得人。
  但这地方时不时也能看到一两家流民,就住在这片断壁残垣里,苟延残喘。
  “我们要在哪里落脚呢?”
  她挠挠头,“去城北看看?”
  “那是公卿贵人住的地方,”四娘小心地问道,“岂是我们可以驻足的?”
  “贵人们跑都跑了,怕什么。”
  当马车经过一家柱子上写了一排又一排的功绩——没错这个就叫“阀阅”——的大户人家门口时,她忽然喊了个停。
  “这家我来过,”她说,“我进去看看。”
  花了一点时间拆开锁进了门,四处看一看,这里荒了数年,园中花草清幽,却别有一番野趣,她走上台阶,四处望了望,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就是这家的香料用得足了,明明已经过去这么久,总好像整座宅子仍然沾染着主人身上的香气。
  朴素干净,留下的东西也都井井有条,丝毫不见慌乱,她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几圈,感觉满意极了。
  “我们在这里过冬吧,你看他们家木板那么多,要是冬天缺炭了,也可以拆了他家的板子来生火。”
  “这……”同心踩在光洁的地板上还有点犹豫,“主人家若是回来,岂不气愤?”
  “天南海北的,谁知道他们去哪里了?我们又不动他们别的东西,”她不以为意地说,“若是当真遇见,算我欠了这家主人一个情分,到时赔他们些钱不行吗?我记得这户主人是个脾气颇好的小伙子,肯定不至于跟我较真吧?”
  一般情况下,这家主人的确是涵养不错的一位名士,即使被她们借住了一冬天的屋子,拆了几块板子,必然也不会生气。
  ……不过陆悬鱼有时干的事情是超出荀彧想象力的,当然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81章
  天气开始逐渐变冷了,同心的肚子也像吹气一样越来越大,于是大家都变得有点紧张,毕竟数一数这个小团体,四娘是个小萝莉,董白是个大萝莉,羊家小郎只要少尿几次床就算好样的,唯二的成年人里,李二是男人,完全不明白生孩子都需要注意啥,于是只剩下一条咸鱼,硬着头皮开始指挥大家。
  首先是打水,再打水,烧水,再烧水,草席晒一晒,衣服和被子用热水煮一煮,房间熏蒸消毒……啥?燃料不够?不是说可以随便撬木板了嘛!
  其次是给同心补充营养,现在正是秋高气爽,大雁南飞的时节,按说大雁飞得够高也够安全了,奈何谁也想不到有头狗中赤兔给这个缺大德的家伙留了一把三石弓,虽然不能吹什么裂苍穹的牛,但射几只高天孤雁还没啥问题。于是那几天她出门转悠一圈总能拎一串儿大雁回来,让李二一只只的拔毛开膛,挂在屋檐下风干,主人家留了一坛子的盐,吃到明年都够了,正好拿来腌肉用,于是整个院落都显得特别有生活气息。
  “即使如此,也不够哇。”李二小声跟她嘀咕道,“郎君且想,过这几日,大雁便南飞了,山中也鲜有野兽出没,可是同心娘子生产过后是要吃鸡蛋的,若是奶水不够,郎君还得想办法哪……”
  ……怎么想办法,想什么办法。
  她倒是在洛水旁见过仙鹤,大概是从雒阳跑出去的,颜值太高,没好意思动手,现在想起来后悔了。
  ……好歹也是禽字辈儿的,要是捉回来养,说不定就能下几个蛋给她们煮了吃呢,一时心软,悔之莫及,现在再去踅摸,仙鹤早跑没影儿了!
  不过她只发愁了几日,便有人送东西过来了。
  她带着东三道小分队离开王家时,王家二郎正忙着办丧事,形销骨立,披麻戴孝,看起来要多憔悴有多憔悴,但这次来雒阳拜访他们的王家二郎就大不相同了。
  虽然考虑到为兄长守孝,王二郎仍然穿得十分朴素,但那料子看上去便知是蜀中运出的精细货,他头戴长冠,身着墨色锦袍,矜持中带着一丝志得意满的神色。
  “数月未见恩公,十分挂念,未知一切安好?”
  “还行,托大汉的洪福,一切都好。”她有点惊奇,“你怎么知道我们住在这里?”
  “城中荒凉,城南已烧为白地,以恩公心性,自会择城北而居,”王家二郎行过礼后,向身后挥了挥手。
  布匹、粮食、木炭,还有两瓮酒、一罐猪油,半扇猪肉,外加两头羊,一眼望过去,视网膜自己就能加一层金灿灿的滤镜。
  她大吃一惊,然后立刻反应过来,“邬堡事已毕?”
  这位小胡子二号微笑着点了点头,“这些日子未能前来拜访恩公,也是因为忙着打理邬堡之事,现在堡中又招了许多人手,虽不敢说重振家业,倒也不令祖上蒙羞了。”
  王二郎的晚饭是在……咳,是在荀彧家吃的,没什么特别好的东西,做了个野味火锅,四娘筛了酒,端上来。
  韩家堡现在已经改名为王家堡了,周围的土地也尽皆收回,这两个月要收割粮食,还要再补种些冬小麦,虽说忙得不可开交,但看王二郎一脸的神采飞扬也知道,家业经营得不错。
  至于韩家那些妇孺,王二郎听到问起,十分随意地端起一盏酒,饮了一口,“我家也是钟鸣鼎食,知书明理的人家,怎会难为她们呢?”
  她还没来得及点点头,这位客人一笑,“堡中收拢流民,其中多有鳏夫,正好将那些妇人分与他们,这不又将新灶整治起来?我看真是极好的事。”
  至于韩堡主的幼子,她没问,王二郎也没提,毕竟韩家与他家有杀兄之仇,她用脚趾也能想得到什么下场。
  “这些都是闲事,”王二郎笑道,“在下此来,实是想请恩公入邬堡与我等同住,恩公切莫推脱为上!”
  王二郎的理由十分简单明了,邬堡可以遮风避雨,锦衣玉食,安逸自在,他负责处理琐事,她带着这一群人只要在里面安心躺平晒太阳当咸鱼就够了。
  ……真热情。
  “你见过长安吗?”她问。
  “……啊?”王二郎没反应过来,“恩公,在下亦是自长安而出啊。”
  这不错,但为什么他就笃定那宽不过一丈高不过两丈的邬堡能避风雨呢?要知道长安城墙高逾十丈,城墙上能跑马啊!
  “我们开春便离开雒阳,”她笑道,“不准备在此久居。”
  “这……恩公欲何往?”
  ……她也不知道,她只知道这里不安全,但她不知道到底哪里安全。
  “若恩公欲往关东,冀州袁绍袁本初倒十分值得投效,”王二郎说道,“其人知名当世,为人政宽,天下士人,多归心于袁公,恩公何不前往依附?”
  ……往东走?她思考起来,一直往东再往东,可以一直走到海边,要是有个海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