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大宋好官人> 第两百一十九章:铸币工匠

第两百一十九章:铸币工匠

  “是了小官人,官家有圣谕在此,你接了吧……”王庆有点谄媚地说道,讨好的意味溢于言表。
  但张正书却有点起鸡皮,你能想象得到一个特务头子对你献殷勤么?这种情形就差不多了。“什么东西?”张正书嘴上说了一句,然后拿过这封信,走到一旁看了起来。“我去,给工匠就给工匠了,为什么要我来这里领回去?”
  原来,赵煦的这封信,哦不,是圣谕,其实就是告诉张正书,在这个作坊里有他承诺给张正书的铸币工匠。至于名单,都在信里了。为什么要用皇城司送信,哦不,是传递圣谕,这都是因为宋朝皇帝想要下一道圣旨,并没有那么简单。
  宋太祖宋太宗还好,毕竟他们算是开国之君,一言九鼎那是真的。可随着宋朝皇帝的更替,文官集团越来越庞大,皇帝再想随心所欲就难了。圣旨是有专门机构草拟的,由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中书舍人草拟时对圣旨要发布的命令审查,如果认为不合理,还能拒绝写圣旨。如果中书舍人认为这道圣旨没问题,草拟圣旨后交给皇帝签字下发。下发时先到中书舍人那里,中书舍人不止一个,而且是轮值的,如果这时候有个中书舍人认为这圣旨不行,不签字,写好了的圣旨照样怼回去。
  如果中书舍人复核没有问题,这时候的圣旨还没有法律效应,因为圣旨上必须经过宰相的附属签名,否则无效。就算宰相签字了,这时候,门下省的给事中一样可以怼回去的。如果给事中觉得圣旨可行,签字之后,圣旨就算生效了。不过还有最后一关,如果圣旨在执行的过程中有问题,御史台谏官会出来弹劾,有些圣旨因为台谏官的弹劾不得不收回或修改。
  可以说,宋朝的皇帝做得实在没啥意思,怪不得宋徽宗会不务正业了。
  也怪不得赵煦要用皇城司来传递他的旨意,实在是那些官僚集团太过烦人了,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弄得赵煦一腔热忱,现在都快冷却了下来。要不是张正书的出现,说不定赵煦就开始懈政了。只不过这样绕过朝廷会有风险,被台谏官知道了,能指着皇帝的鼻子骂。好在张正书并不是官,赵煦才敢这么做的。
  正因为张正书不是官,所以他也不明白做皇帝的难处,还以为赵煦这是多此一举。殊不知赵煦为了满足他的条件,花费了多少心思,甚至要比他花在女人身上的心思都要多——毕竟皇帝想要女人,还是很简单的。
  绕过三省,绕过宰相,这都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好在满朝上下都不在乎工匠,不就是几个铸币的匠人么,就算知道了,满朝的文官也是不当一回事的。
  不管怎么说,张正书都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匠,银行一事,可以提上议程了。
  银行要是建立起来了,那么就能盘活很多事情了。起码,首先可以缓解“钱荒”的问题。其次,树立信用后,还能通过报纸宣扬搞发明有钱拿这件事。最后,就是为张家谋得了一个显赫的地位。虽然中国不比国外,有钱人不见得就像罗尔柴斯德家族那样活得很滋润,甚至还可能是有权者的提款机。但不管怎么样,一旦确立了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那么“大桶张家”就算是和宋朝休戚与共了。可以说,就算是赵煦翻脸不认人都好,脱离了张正书的管理,那么银行很快就会陷入危机。这,才是张正书的目的。
  “不过,这样做的风险也大……”
  张正书叹了口气,宋朝其实还算好的,起码尊重市场规律。要是换做唐朝、清朝,做贡品那是看得起你,说不好听的就是强行征用,你能怎么样?宋朝起码还真的给钱,只拖不欠;明朝也还算好,但给的钱是宝钞,真的是拿去擦屁股都嫌硬,和强买强卖其实也差不了什么了。还亏得朱元璋曾下诏,光禄寺采办货物时,要比市场价多十文钱。确实给多了十文钱,但是用宝钞支付的,这就呵呵了。
  但是,“狡兔死,走狗烹”这是自古以来的教训,特别是给皇帝办事,还不是皇帝的人,皇帝怎么可能放心得下?
  张正书深知皇帝那多疑的尿性,所以已经在谋划退路了。
  没理由为了国家而丢了小命不是?要是这样,张正书还不如好好享受人生,何必费那么大劲来一点点改变宋朝?反正就算金兵洗掠汴京,那也只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大不了,张正书提前到杭州去布局,继续逍遥人生。
  “在汴梁建立银行后,再去杭州弄一个,顺便组一支船队,让他们去流求探险,去南洋探险……”
  王庆绝不会想到,张正书看了一封信之后,居然会想了那么多,甚至已经在谋划以后几年的事情了。他还以为官家赵煦给了张正书什么秘密任务,或者是让张正书来统领皇城司什么的……虽然,这个可能性很小,毕竟张正书只是一介白身罢了,何德何能可以统领皇城司?就算是王庆,在皇城司里也不是他说了算,何况是毫无根基的张正书?
  “王公事……”张正书笑呵呵地说道,“官家说了,这作坊里有好些匠人是让我带走的……”
  听了这话,王庆才松了口气。只要不是找他茬的,什么匠人都行!
  “既然是官家的旨意,小官人自便就是了。”
  王庆很上道,毕竟他的把柄还在张正书手里握着。“小官人,官家想知道,这酒精一月之内,能有蒸馏出几多?”说罢,王庆有点哀求地看着张正书,希望他口下留情。其实,他杜撰一个数字报上去也不是不行,但万一哪天赵煦问了张正书,和王庆说得不一样,那王庆的下场可想而知。欺君之罪,那可是要杀头的!特别是给自己的特务暗探欺骗了,赵煦能手下留情才怪!
  张正书知道,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当即说道:“但凡是生产,和匠人工艺熟练与否有很大关联。一项新技术,第一月产出的酒精和第二月,第三月产出的酒精绝不会相同的。一般来说,第一个月通常都不多,我估摸,能蒸馏三百坛酒,得到一百坛酒精已经很不错了。”
  王庆大喜过望:“小官人大恩大德,咱家铭记在心!”
  张正书笑道:“好说,好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