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92节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92节

  “明廷的问题,在于君臣都认为君权天授,正是因为君权天授,所以才有一切唯君上的说法。”
  “而明廷各级官员,想要升迁也只需要上级满意,自然心中没有百姓。”
  “所有人只要伺候好上级就行,官场也就成了虎斗场,成了豺狼窝,才有了明廷那么多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才有了那么多为虎作伥的胥吏衙役。”
  “大都督说的,权力只为权力来源负责,权力来自于上,那就只需要唯上就行了。”
  众人全部都沉默了。
  何心隐有些担忧的看向苏泽。
  苏泽直接鼓掌起来:“朱知府此言,真乃吾之知音也!”
  苏泽说道:“朱知府的做法,就是从君权天授改成主权在民,由府衙吃饭的人推举出评价的人,由他们决定菜式和口味,这个方法妙!”
  但是苏泽说完,李贽突然说道:
  “大都督,主权在民是没错,可是这民,又怎么能用一个字概括之呢?”
  “凤阳府衙的官吏衙役们吃饭,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要用少的钱吃上好吃的饭菜。”
  “但是在治政的时候,民可是多种多样的。”
  “富商是民,农夫是民,工坊雇工是民,他们的想法千差地别,所求也完全不一样。”
  “就算是雇工,属下也见过各种各样的。”
  “比如徽州府的墨工,徽墨天下出名,墨工多是家族传承或者师徒相承,有知名的制墨师傅,所制作的徽墨比黄金还贵。”
  “但是近些日子,徽州府有工匠发明了新的制墨工艺,不需要和以前那样取灯灰为原料,而是改进工艺直接用煤灰大量制作墨灰,再用便宜药材批量制造,徽墨的价格也下来很多,虽不如传统徽墨那么字迹弥久,墨香清远,但是也足够便宜,让很多百姓也用得起。”
  “那些制作传统徽墨的工匠们就联合起来,到府衙状告,要求那些用新法制墨的工坊产的墨,不能冠以徽墨的名头。”
  在场众人先是一笑,紧接着也思考起来。
  在苏州府和松江府,也有过传统织工要烧毁工坊织布机的事情发生过。
  李贽说道:“主权在民,这民到底是哪个民?要如何平衡各个民的需求呢?”
  第363章 三经新注
  苏泽感慨一句,在穿越前他也曾经有过一种认知,那就是只要变革了一切都会好起来,仿佛在变革的那一切就是宇宙大爆炸的奇点,美好的新生活就突然降临在眼前。
  这种神圣化的变革童话,却不是历史的真正面目。
  当他自己主导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的时候,苏泽这才发现,其实所有人的利益都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农民,有产自耕农,无产的佃农,有钱的富农,以及地主的利益都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工匠,有手艺的手工匠人,和工坊中大规模的雇工,他们的利益也都是不一样的。
  甚至官员和吏员,不同部门的官吏,他们的利益也都是不一样的。
  苏泽说道:“想要建立一种制度,让所有‘民’都满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若是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才能改革,那什么样的改革几乎都做不了。”
  苏泽看向自己手下这些知府们说道:“很多时候,治政就是尽量让所有人都接受一个不那么糟糕的方案。”
  苏泽说道:“浙江的里正参议改革可以扩大一下,范围也可以从里正扩大到各行各业去,先给百姓一个说不的权利,也有一个互相妥协的场所。”
  “另外小言公公的议事规程也可以在参议的时候用上,主权在民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历史上我们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慢慢的摸索。”
  众人纷纷点头。
  苏泽也叹了一口气,凡是涉及到政治上的变革,往往都是非常复杂又缓慢的。
  他不得不承认,在目前这个形势下,还是只能依靠手下这帮顶尖的人才,帮着他一起慢慢的探索,这几乎是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的。
  这也是苏泽并没有大规模改革大明的官僚制度,而是继续在明廷框架中运转的原因。
  苏泽继续说道:“南直隶有诸位在,大都督府都是放心的,但是江西、广东的情况就难多了。”
  “广东那边就只有谭公一人撑着,江西那边的更还是沿用了明廷的旧官吏。”
  苏泽看向众人问道:
  “诸位,手下有什么人才就不要藏着掖着了。”
  众人纷纷一笑,果然苏泽是来求人才来了。
  徐渭说道:“大都督,其实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都是教育兴盛之地,何不自己培养人才呢?”
  苏泽问道:“文长的意思是,再开科举?”
  徐渭点头说道:“明廷以科举取士,二百年依然有这么多忠于它的读书人,大都督也在东南开科,才能将读书人的心争夺过来。”
  “可是科举的内容?”
  徐渭说道:“自然是新学了。”
  苏泽问道:“冒然考新学,东南的读书人能接受吗?”
  徐渭笑着说道:“有何不能,当年王安石编写《三经新义》,北宋读书人不是很快就倒背如流了?只要关系到前程,谁没有熬夜苦读过啊?”
  申时行等人纷纷露出笑容,他们就是科举卷王出来的,自然知道读书人有多卷。
  徐渭又说道:“其实明初的制度也很好,大都督,可以先考试,然后入国子监学习新学,再进行结业考试,按照结业考试的成绩授予官职。”
  苏泽点头说道:“那就请文长拿出一个章程出来。”
  徐渭看向苏泽说道:“但是考试的内容,还是要请大都督亲自攥写。”
  苏泽明白徐渭的意思,点头说道:“这个自然。”
  其实苏泽早就有著书立作的想法了,只不过一直没有时间写。
  如今所谓东南新学思想,还是属于比较分散的零散理论,并没有形成体系的思想。
  要怎么写,苏泽心中已经有了想法。
  苏泽准备抛开朱熹批注的《孟子》,写一本《孟子新义》。
  用孟子中的民本思想为基础,组成新学的思想骨架,进一步强化主权在民的学说。
  再写一篇《大学新义》,给天下士人提出新道德要求。
  最后抛开《周易》中玄而又玄的理论,将之改成一本阐释基础自然理论的学说。
  苏泽准备写自己的《三经新义》,在旧的三经上搭建自己的新的学说。
  反正有【六经注我】这个金色被动技能在手,苏泽已经是当世顶尖的经学大师,现在又拥有了最高释经权,自然是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了。
  这倒不是说苏泽保守,而是凡是涉及到人才选拔的考试制度,都只能这样慢慢的改动。
  以《新三经》为基础,先吸收一部分进步的读书人进入东南的体系中,日后可以再增加其他的课程。
  徐渭的话也给了苏泽启发,先通过《新三经》来筛选思想进步的读书人,再通过国子监增设各类课程,定向培养官僚。
  比如苏泽可以将以前天工书院中的技术课程,将经济类的课程,将水利土木工程类的课程都搬进去,培养综合性的技术官僚。
  不过目前还真能靠着推荐了,众人又推荐了一些自己治下的人才,苏泽都照单全收,先将他们派往江西和广东担任知县历练,若是真的有才能再行提拔。
  接着苏泽又宣布,以许国为九江巡抚,以王锡爵为杭州知府,即刻上任。
  等到散会之后,苏泽又叫住了徐渭。
  “文长,《京师新报》还缺一名主编,你可有什么人才推荐的?”
  徐渭皱起眉头,《京师新报》是东南在京师舆论战线的最前线,这个位置和地方知府同样的重要,确实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去镇场子。
  徐渭说道:“其实王世贞是很好的人选,只是他还在守孝,不能出来做事。”
  苏泽点头,王世贞是当世文宗,如果他担任总编,那《京师新报》自然不缺销量了。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王世贞晚年编写《弇山堂别集》的时候,当朝宰辅重臣都给他投稿提供资料,只求能在书中列名。
  王世贞在太仓守孝,都有很多读书人也就住在太仓,等他守孝结束。
  只可惜王世贞三年守孝期还没有满,不可能出来做事的。
  徐渭说道:“属下有一个好友,当年也都在胡部堂手下效力过。”
  苏泽迫不及待的问道:“是哪位贤才?”
  徐渭说道:“句章山人沈明臣,他现在正在随着胡公在浙江修水利呢。”
  苏泽眼睛一亮,沈明臣号称明代三大布衣诗人,非常高产,一生作诗七千余首。
  不过他虽然高产,但是质量不高,而且多是贺答之类的应制诗,在大明朝诗已经不是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了,所以沈明臣的诗词造诣也就这样。
  但是沈明臣有一个侄子,那是晚明历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万历年内阁首辅沈一贯。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沈一贯领导的浙党和东林党在万历晚年激斗,拉开了明末党争的序幕。
  如今沈一贯也已经三十多岁了,已经中了浙江乡试举人,不过他现在没机会去参加隆庆年的贡试了。
  苏泽说道:“沈明臣可以,我听说他有一个侄子沈一贯,也颇有文名,就让沈一贯陪着他叔父去京师吧。”
  徐渭惊讶的看着苏泽,世人都说大都督目光如炬,是识人用人的天才。
  作为沈明臣的好友,徐渭自然知道沈一贯的才能。
  可就这么一个中了乡试的年轻人,苏泽竟然也能知道。
  徐渭立刻说道:“我这就给沈明臣写信。”
  苏泽又问道:“胡公的水利修的怎么样了?”
  胡公就是胡宗宪了,徐渭的老东主了。
  胡宗宪虽然出仕东南,但是心中还念着明廷,所以给苏泽献策要在浙江治水。
  苏泽虽然知道他的想法,但还是给了他非常大的支持,让他在浙江治水。
  徐渭笑着说道:“胡公已经重修了五代钱镠修建的海塘,加固了钱塘海口的塘坝,今年潮汛就没有发生海水倒灌的灾害。”
  杭州的水患主要就是钱塘江口的大潮,在如今这是一种万人围观甚至要电视直播的自然奇观,但是在古代这就是巨大的灾难。
  五代时期,吴越国主钱镠在江口修建了防潮坝,但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倭乱中,防潮坝不仅仅没有时间修葺,还因为战事屡遭破坏。
  当年改稻为桑的时候又发暴雨,钱塘海水倒灌又淹没了不少良田。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