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辣妹屋>书库>穿越>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44节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44节

  傅霖连忙拉住傅安挥舞的手,安抚道:“父亲,如果帖木儿从撒马尔罕出兵东征的时候带了二十万大军,那霍邻说的没错,他现在就是十五万大军。”
  “你怎么也跟着糊涂?”
  傅安皱眉。
  王全臻敲了敲桌子,压抑着激动:“傅兄啊,你筹算还是过得去的,二十减去五,可不就是十五……”
  “减,减去?”
  傅安愣住了,似乎明白过来。
  郭骥手中的筷子掉了,瞪着溜圆的双眼,喉结鼓动了下,起身对王全臻问:“你刚刚说什么,二十减去五?”
  王全臻潇洒地喝了一杯酒,舒坦地说:“怎么,郭兄连最基本的算术都不会了吗?”
  郭骥踢开身后的凳子,走到王全臻一旁,一把抓住:“老子当人会,哎哟,我的伤口,呸,我是问你,谁做的减法!”
  王全臻翻白眼,然后正色道:“你认为可能是帖木儿自己吗?这种事,只有大明,唯有大明,才能让帖木儿被迫做减法!”
  傅安也激动起来,起身道:“你们是说,大明阵斩了帖木儿五万兵马?”
  王全臻摇头:“不是五万,是四万,那一万是被亦力把里干掉的……”
  傅安不敢相信,郭骥也是恍惚不已。
  大明阵斩帖木儿四万兵马?
  这可能吗?
  傅安清楚帖木儿骑兵的强大,也看到过帖木儿屠城的恐怖,知道其国土的广袤,走过无数路,听过无数话,唯独没听说过帖木儿的失败,如此惨痛的折损!
  傅霖见两人不敢相信,起身将两人拉到了座位上:“父亲,郭叔,这种事是做不了假的。你们不知道,大将军朱棣带领军队,不仅在昌都剌大败哈里先锋军,还生擒了哈里。”
  “啥?”
  郭骥猛地又站起来了,这下子扯动后背的伤口更厉害了,疼得直掉眼泪。
  傅安张着嘴,消化着这个惊人的消息。
  哈里,那可是帖木儿的亲孙子啊,听说帖木儿有意将哈里选为接班人,这下好了,打个仗还把接班人给弄没了……
  “等等,你刚刚说什么,大将军朱棣?燕王朱棣?”
  傅安想起来,这个消息比哈里被抓更让人震惊。
  “没错啊,怎么了?”
  傅霖坦然。
  傅安与郭骥对视了一眼,顿时失魂落魄,什么哈里被抓都不重要了。
  完了!
  这下子彻底完了!
  建文皇帝朱允炆啊,你这是糊涂啊,怎么能启用藩王带大军对付帖木儿呢?你知不知道陈桥驿兵变,你知不知道朱棣是你叔叔,知不知道他在藩王之中的影响力,知不知道他在军中的影响力?
  哪怕你用朱棣赶走了帖木儿,那大明也难免一场室内操戈的浩劫啊!
  年轻,还是太年轻了!
  朱棣是最合适的西征人选,可他也是对皇权最有威胁的人啊。
  原本他的威望就很高,现在你让他再立下不世之功,他该如何自处?你朱允炆又如何封赏?
  藩王之上,就是皇上啊!
  “朱棣,不,大将军他带了多少兵马?”
  傅安心怀侥幸。
  王全臻直言:“京军十万精锐,边军五万精锐,加节制陕西行都司之权。”
  “十五万大军?!”
  傅安苦涩。
  这么多兵马,足够朱棣打一个天下了!何况还有陕西行都司里面的几万兵马,若再抓点壮丁,完全可以组建二十万大军啊。
  羸弱的朱允炆,拿什么去对付朱棣?
  霍邻、宣青书看着忧心忡忡的傅安与郭骥,看得出来这两个人都在担忧,只不过他们担忧的不是帖木儿,而是朱棣。
  不过,这种担忧是不是有些多余了……
  宣青书咳了咳,对傅安、郭骥说:“两位先生多虑了,你们离开大明九年,不知如今的大明风貌。你们的担忧,只不过是杞人忧天。直说了吧,主弱臣强,强枝弱干,自有喧宾夺主之忧。可是两位,谁告诉你们,燕王朱棣强,就强得过建文皇帝了?”
  傅安皱眉,郭骥叹道:“建文皇帝我们是知道的,他仁善温和,是一守成明主。”
  什么仁善温和,什么收成,你直接说朱允炆文弱,干不过武行朱棣不就好了,呃,还不行,这里有个安全局的细作郑大成,他只顾着吃肉,根本不搭话。
  霍邻吟诵:“两位,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你们需要重新了解大明了……”
  第九百零一章 大明如此强大了?(二更)
  建文皇帝强?
  傅安、郭骥对视了一眼,满是怀疑。
  两人出使时帖木儿帝国的时间是洪武二十八年,当年朱允炆已经年满十八,性情已定,他就是一个文质彬彬,喜欢儒家学问的书生,满嘴的儒学经典,仁孝治国,文弱的脸上,还透着一丝畏惧的苍白。
  他当皇上,想来只能是倚重方孝孺、黄子澄、齐泰、李景隆这些与他亲近的人。李景隆是个没文化的白痴,方孝孺等三人都有文化的白痴,他们拿什么和朱棣对抗?
  四书五经?
  仁义道德?
  真到朱棣拥兵自重,起兵谋事的时候,孔子孟子帮不上任何忙。
  傅霖见傅安、郭骥不信,便笑着说:“建文皇帝文韬武略,治国有方,安民有策,革军有法,兴军有纲。眼下大明已非是洪武时的大明,国力之盛,军力之威,胜过往昔。”
  傅安紧锁眉头,问了句:“你说的建文皇帝,当真是建文皇帝?”
  “咳!”
  郑大成差点噎到,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怎么也说得出来。
  傅安见傅霖连忙使眼色,也想了起来,似乎这话不太对,万一被有心之人传出去,可是会遭遇杀身之祸。不过他们嘴里的建文皇帝,怎么和自己认识的建文皇帝相差那么大?
  说他文韬自己相信,武略就算了吧。
  说他治国自己相信,革军就算了吧。
  一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你指望他去改造军队,想啥呢。
  难道说,朱允炆一直都在伪装自己,隐藏自己,直至登基之后,走出朱元璋的影子,这才开始展露自己的雄韬伟略?
  傅安想了想,决定仔细听一听:“给我说说吧,说说建文皇帝,说说大明!”
  傅霖等人彼此看了看,王全臻举了举酒杯,开口道:“就由我来说吧。”
  没有比王全臻最合适的。
  傅霖是临时当的使臣,平日里就出苦力去了,知道的不多。霍邻、宣青书知道不少,但人是西安的,不是京师。郑大成是安全局的人,让他说,他也懒得动嘴。
  王全臻一口酒下肚,肃然道:“此事需要从洪武三十一年六月说起,建文皇帝在调查京军之后,突然下旨裁撤十万京军,犹如巨石落湖,惊出骇浪。自此,建文新政拉开……”
  傅安、郭骥听得很入神。
  建文新政,远远超出了两个人的想象。裁撤京军只是一道开胃菜,是朱允炆表达淘弱留强的信号与意志,随后开启的新政,才是真正的事关国家根本,事关无数人利益的大事件!
  尤其是农税革制,一条鞭法与遏制田产兼并,傅安、郭骥不由地捏了一把冷汗,朱允炆敢在登基之初就做出如此得罪人的事,着实令人敬佩。
  不过话说回来,这里面也有朱元璋的一份功劳。若没有朱元璋处理掉洪武一干文臣、武将,满朝文武之中已没有了举足轻重、一呼百应的人物,朱允炆想要破除阻力,一力推行革新恐怕并不容易。
  正是因为敢闹事的,有能量闹事的,都不存在了,朱允炆才拥有了一个施行自己新政的绝佳条件,才有了新政不留余力的贯彻至地方而没有引起多少问题。
  或许,朱允炆也是想打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在没有人摸清楚自己的执政风格之前,不敢擅自反对。万一朱允炆再举起屠刀……
  建文新政的推动,激起了无数农民的热情,没有了苛捐杂税,没有了各种盘削,大明的根基就此变得生机勃勃。
  新商之策的出现,让傅安、郭骥又有些紧张,商人不是好东西啊,怎么能解禁,什么,还开了海禁,大航海?
  我们大明竟然去了几万里之外,还去过帖木儿帝国的背后,大明的船队有这么厉害吗?
  二炮局?
  那是什么东西,火器?
  哦,这个东西不能详细说啊,保密,好吧,那继续说,安南没了,成了交趾郡,这是好事啊,早就看安南不顺眼了,无论陈氏还是胡氏,都不是啥好人。
  大兴教育?
  国子监新学,医学院、兵学院、匠学院、数学院……
  好吧,朱允炆也够疯狂,格物学是什么东西?
  物理?
  物也会有理?
  对,是有的,朱熹不也说了理在物里面,格物,不就是格出物的道理嘛。不过你们说的格物和物理,为何与朱熹的不一样……
  拼音是啥,阿波词德额佛歌?
  听不懂,傅霖,你确定他不是在骂我?
  社学,这东西又建起来了啊,好事啊,好事,文教大兴有望!
  啥,齐王造了反,白莲教闹了事,朱允炆削了藩,朱棣这个燕王不住在北平了,迁居南京了?
  疏浚会通河?
  天啊,这,朱允炆也太敢做了,难道他忘记了元朝是怎么灭亡的?修河这种事,怎么能轻易去做?他当真以为朱元璋不想修大运河?朱元璋也不敢做这种超级大事啊,元末的熊熊大火就是从河堤旁点燃的。
  什么,大运河已经畅通了?
  运河修成了?
  傅安、郭骥很是震惊,这些年来,朱允炆办了也太多的事情吧。
  王全臻尝了一口吃,已经是凉透了,继续说道:“运河之事,利在当代与后世,自不必多说。要说最有争议的,还是迁都之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